作文六要

作文六要
作者: 王鼎钧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作文六要
ISBN: 9787100203067

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兰陵人,1949年到台湾,曾担任多家报刊副刊的主编。1978年,移居美国。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涉及散文、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一生热心把自己的心得经验写成优美的散文向他人传述,兼具欣赏与实用两种价值,《作文六要》《灵感五讲》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你有五种感官 外界的事物,触动了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了思想感情,我们用语言文字把它表现出来,与别人分享,用文言的说法,这叫“感于物而动”。我们能够“感于物”的器官不只是眼睛,其中以视觉最为重要,做了代表。除了视觉以外,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谈“观察”,应该把它们都包含在内。 先说听觉。我们接触外面的世界,听觉和视觉同样重要。写文章的人,不幸丧失味觉,丧失触觉,丧失嗅觉,仍然可以有成就,倘若视而不能见,听而不能闻,那就难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从小盲聋,虽然在文学史上创造了奇迹,终究也只能写简单的散文小品。所以,你,我,一切写文章的人,都要好好保护眼睛、耳朵,好好使用视觉、听觉。 听觉能够接触到的世界广大而丰富。欧阳修说,秋天是可以听见的。不必惊讶,韩愈说,春夏秋冬都可以听见。广播节目制作人说,生老病死都可以听见,儒释道耶都可以听见。他们能听见的,你也应该能听见,即使过去听不见,经过学习,以后应该都能听见。休说不要紧,反正我可以看,那么何不未见之时先听听,或者听了以后再看看呢? 你也读古人的诗词吗?那是我们重要的营养。有些作品,从听觉的角度落笔,别有滋味。“闲花落地听无声”,难得他在这个时候记得听觉,经他郑重提起,好像落花无声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马上想起另外有些诗人轰轰烈烈咏叹落花,顿时觉得落花不是落花了。“海雨天风不忍听”,一个“听”字,可以想象两个人站在码头上,或者甲板上,或者沙滩上,或者山顶上,总之人很少,人的力量很小,自然的力量很大。“留得残荷听雨声”,你看,诗人在经营他的听觉呢,残枝败叶,成了垃圾,一个“听”字使它像个乐器,有了价值。留得梧桐也听雨声,留得芭蕉也听雨声,这个雨声和那个雨声有什么不同?你现在分不清楚,将来有一天可以分清楚,慢慢写啊,别心急。 除夕,大年夜,农历年最后一个晚上,你们还守岁吗?守岁,全家不睡觉,等新年降临。现在,电视机告诉你新年到了;从前没有电视,爆竹告诉你新年到了,那时候有人这么写:爆竹是时间的声音,新年前呼后拥而来。十岁的时候,他觉得那声音像戏水;二十岁的时候,那声音像山洪暴发;三十岁,那声音像篮球比赛;四十岁,那声音像急行军;五十岁,他说,那声音像杀人!他为什么这样说?你现在不懂,将来有一天会懂。 声音里面有些玩意儿是看不见的,只能听得出来,对写作的人来说,那一部分内容不能丢,丢了可惜!“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果丢弃了钟声,就丢弃了整首诗。如果写诗的人对那钟声没有感觉,如果他写诗的时候忘了钟声,有人不客气地说,他这一辈子不必再写诗作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以后会懂,我们都在等你成长,等你懂。 再说味觉。别认定味觉只是帮我们选择食物而已,它也替诗人捕捉灵感。“客去茶甘留舌本”,客人来了,泡好茶招待,好茶的滋味,喝进嘴里有点涩、有点苦,喝下去以后是甜的,甜味留在喉咙和舌根,叫作“回甘”。别认为“甜”和“甘”只是白话和文言的分别,在中国,这是不同的滋味,或者是一种滋味的两个等级,甘比甜高一个档次。 如果味觉也能讲究档次,我们要推举汪曾祺先生出来示范。这位小说家、散文家,到了晚年,把那些从视觉、听觉得来的众生秘密全部封存。凡是他写的东西都可以吃;凡是吃的东西他都可以写,把寻常野菜、萝卜写成美食,也写成美文。味觉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味觉。 《三国演义》记述,曹操行军,天热缺水,官兵口渴难忍。曹操举起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可以歇马。杨梅的滋味很酸,官兵一听梅林,口腔里分泌出很多吐沫,就把这一缺水的路程挺过来了。由此想到,周瑜有很深的音乐修养,常常听戏听歌,他通常不注意舞台上演唱的那些人,如果谁出了错,他才朝那个演奏的人看一眼,就有弹琴的女孩子为争取他这一眼,故意弹错一个音符。《三国演义》没有好好写听觉。曹操拉拢关羽,对他“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没有写味觉。吕布是英雄,貂蝉是美人,他俩冒险恋爱是小说家的大事,应该写出触觉、嗅觉。真希望有现代人把它润色一遍,把视觉、听觉、味觉补起来,将来这个补写的人也许就是你。 还有触觉。有人说,触觉是低级感官,不能入诗。可是“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怎么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又怎么说?春天到了,一夜春雨,对门的山绿了,也膨胀了,早晨打开门,只觉得这门是青山推开的,“两山排闼送青来”。山有攻击性,花也有攻击性,天暖了,花香浓烈,可以“袭人”。枪炮岂不更有攻击性?你可曾正面看过枪口?真觉得那个黑洞不在体外,就在你的肌肉里。 《论语》记载孔门弟子言志,曾点说出一段小品,其中三件事:一件指听觉(唱歌),两件指触觉(游泳和迎风起舞)。触觉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认知环境的一种能力,自然成了文学素材的一个来源。成语有“席不暇暖”“炙手可热”,还有“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寒夜饮冰水,点滴在心头”,格言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吃东西除了味觉,还有口感,老豆腐、嫩豆腐,还有结过冰的冻豆腐,都是豆腐,触觉不同。“冬日饮汤,夏日饮冰”,都是饮料,触觉也不同。世上多少事都用触觉承当!有个男孩,远远望见他喜欢的女生跟别的同学在一起,立刻觉得肚子上挨了一拳。 再看新文学,李金发说:“我以冒昧的指尖,感到你肌肤的暖气。”杨牧说:“在年轻的飞奔里,你是迎面而来的风。”屠格涅夫说:“晚霞早已消失,它的最后的余光在天边微微发白,但是在不久以前炙热的空气中,通过凉爽的夜气,还感觉到热烘烘的。”还有“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夏天,海滩上,有人掘沙成坑,叫同伴把自己埋在里面,只露出头部,干什么?享受触觉。小说家笔下,那个看守仓库的人,脱光衣服,全身埋在米里,干什么?也是享受触觉。 最后,就是嗅觉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漫山竹林,应该是笋已成竹,新笋还没生出来,苏东坡是美食家,鼻子比一般人敏感,就用嗅觉来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卖花人去有余香”,有嗅觉自有文章。“酒未到,先成泪”,正常的情形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凭嗅觉抢先一步,端起酒杯,闻到酒精的气味,酒还没喝,眼泪先掉下来。“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么说,春天也是一种气味——姹紫嫣红,你看到春天;莺啼燕语,你听见春天;吹面不寒杨柳风,你触及春天;除此之外,你还有一个官能发现春天。 每个人都有他的气味,叫作“体臭”。你我都看见过,警犬嗅了一件衣服,能跟踪气味找到那个穿衣服的人。据说,洗衣服的时候,你穿的衣服、我穿的衣服都会把气味传出来,专家能够分辨,能够收集。每一种嗜好都会留下气味,例如抽烟和不抽烟、打球和不打球、养猫和不养猫。每种职业都有它的气味,例如卖鱼的和卖菜的、写毛笔字的和画油画的、理发店的和诊所的。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气味,我们去拜访一个陌生人,没进门,先闻到他家垃圾桶的味道——气味就是资料,我们对这个家庭已有初步的认识。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气味,我在外面坐地铁,由南到北经过华人区、白人区、黑人区、南美洲移民区,每到一区换一批乘客,换一种气味。“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这痕迹是他的气味,你的文章。 我想起曾经过手的两次征文。一篇文章写作者几十年来读过的杂志,他还记得,当年新出的杂志到手,打开来看,先闻到一股油墨的香气。这一段文字为全篇生色,马上入选了。还有一次征文写母亲留下的旧物,有一篇文章说,多年前,母亲在世的时候,亲手用毛线给他织了一顶?子。这个题材本来平淡无奇,可是这位作者说,现在他双手捧起帽子,掩住口鼻,深深地呼吸,可以闻到母亲的温馨,闻到母亲手指分泌出来的油脂,甚至闻到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母亲的指纹。有了这么一段,这篇文章名列前茅。 文学大师的写作课 ——王鼎钧《作文六要》读后 李 昕 人的写作才能究竟来自哪里?是天赋吗?我们注意到,孩子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常常就能见出分野:擅写的孩子洋洋洒洒,笔底生花,妙手成文,而不擅写作的孩子搜索枯肠,冥思苦想,仍不得要领。那些写出好文章的孩子,他们是怎样得到写作的本领? 很多作家,都强调写作的才能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写作靠的是悟性,常常如孟子所言,“莫之为而为,莫之至而至”,并非学习可以获得。所以,写作没有方法可以传授。 但是著名的前辈作家王鼎钧先生有不一样的想法。 他曾回忆自己年青时为了学习写作,向一位大作家请教方法,那大作家反问他:“谁说写文学作品有方法?难道这是木匠做桌子吗?”他当时听了颇为气馁。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他发现,写作虽然不比做桌子,但仍然是有章可循的,是有方法可以总结和借鉴的。于是他就开始自己寻找,从一鳞半爪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渐形成自己成套的写作经验。 他说:“我坚信写作有方法,希望先进为后学整理方法,传授方法。我立下心愿,如果我有一天找到了方法,一定公之于世,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青年时代曾经迷茫于写作之途的老作家,他将心比心,认为社会上一定会有希望寻求写作方法的年轻人,包括在学校里读书的学生,他们会需要这样的经验秘笈。他说自己“放一些东西让他们找到,他们快乐,我也快乐”。 这便是王鼎钧作为文学大家的姿态和境界。他古道热肠,乐于奉献,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与人分享。他说: 我是赤着脚走路的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荆棘。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过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要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吝啬的。于是我又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面赤脚走,一面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边,让后面的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 王鼎钧真的兑现了诺言。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讲理》等四种传授写作方法的著作,合称为“作文四书”。现在,他又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新近增补修订的《作文六要》。 当然,以我的了解,今天的时代,和王鼎钧年轻时已经大不相同了,各种有关文章做法的书,作为教材教辅读物已经出版了不少,甚至有些学校开设了写作课程,有些机构创办了写作杂志。目的都是“授人以渔”,传授写作方法。但是,我仍然特别看重这本《作文六要》,原因在于王鼎钧讲作文与他人不同,主要表现为三点: 首先,王鼎钧被人称为文学大师,是“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文坛常青树”,“文章圣手”。他的散文创作成就,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都是一座不可忽视的“崛起的山梁”。这样身份的大作家耐心细致、娓娓道来地为青少年讲解如何作文的书,即写作方面的“大师小作”、“大家小书”,除了王鼎钧的作品之外,我们确实见不到同类著作。 其次,王鼎钧讲作文,讲的是独家心得和体验。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中间的甘苦和感悟,不是隔靴搔痒的人所能了解的。由作家来现身说法,远胜过学校教师编辑的“写作指南”。 其三,王鼎钧传授写作经验,是无私的,是倾囊相授的,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肺腑之言和盘托出,把自己的独家秘技、绝门手艺无保留地示人,这一点尤为难得。 至于新出版的《作文六要》和此前出版的“作文四书”有何区别?在我看来,同样是指导青少年写作,但是《作文六要》更为系统,更为实用,更为贴近写作实际。特别是对于抒情、叙事、状物的文章写作,这可以说是一个教材式的读本。在这本书中,王鼎钧放下大作家的身段,化身为中学老师,以亲身为学生讲课的姿态,展现课堂师生互动情景。全书根据创作活动的六个步骤分为六部分,也就是六堂课,分别是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和表现。作者认为,这六个步骤可以称之为“六要”,犹如画家的“六法”,掌握了它们,就是走入了写作的“一条大路”。而这“六要”,互相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因为写文章,就像唱歌用声音、舞蹈用肢体、画家用线条和色彩一样,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表现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最初的动机。”所以,他反复说明: 要表现,必须先组合;要组合,必须先选择;要选择,必须先观察、想象、体验。观察、想象、体验而后选择,选择而后组合,组合而后表现。 于是这“六要”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青少年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它们,一路走过来,写作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对于作者来说,如此精准地归纳和总结文章写作的构思过程并由此展开讲授,既是别出心裁,又可谓煞费苦心。 那么,在《作文六要》中,王鼎钧是怎样讲课的呢?他对于这“六课”,每一课都做了精心的布局和策划。 以“观察”这一课为例。首先是“解说”和“补充解说”,用以阐释“观察”的基本含义。书中的老师在“解说”中要求学生“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通过许多实例告诉大家,很多人写不好文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好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于是他教给学生怎样去观察,怎样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一个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所谓观察,最重要的当然是利用眼睛,但是作者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补充解说”道:你有五种感官,都是可以用来观察的。眼耳鼻舌身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用来接触环境,都是可以吸收信息的,也都属于观察。然后他大量举出各种感官观察的实例,教给你怎样去利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除此之外,老师还“补充解说”了“身历其境”对于捕捉和收集信息、激发写作灵感的重要性。 “补充解说”之后,作者又设立了“回应”的环节。因为本书的预设场景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作文知识,所以学生们听课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需要去实践老师的“解说”的作文方法(在这一课里面是“观察”的方法)。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你从中可以看到老师教授的方法,在现实中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激发联想,形成对于事物的直观印象,这种方法,若是应用于写作,甚至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接着作者安排了“作品示例”和“我的实践”两个环节。前者是一篇与本章讲述的“观察”方法相关的范文,这里他所“示例”的范文是是他本人创作的“白米粽子”,描述端午节家家包粽子的情景。告诉大家,“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做的人视觉、嗅觉、味觉都要设计,吃的人视觉、味觉、嗅觉都要满足,写的人视觉、嗅觉、味觉也都不要遗漏。”这就把“观察”的几个方面都囊括进来了。至于“我的实践”,作者侧重在说明,他本人是怎样运用自己讲述的方法进行文学写作的。他举出自己的作品《不一样的雨声》为实例,展示从听觉角度写成的文章。 《作文六要》共六课,每一课均按上列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讲述,具体细腻而又要言不烦,娓娓道来而又深入浅出。老师语言亲切,讲解通俗生动,富于启发性,而学生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感悟力强。在这种互动式的授课场景中,我们作为读者如坐春风,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写作的要义心领神会。熟悉王鼎钧的读者都知道,他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师,首先在于他是一位语言巨匠。王鼎钧的创作成就,除了独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在他对于现代汉语的娴熟应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笔下的文字,无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都声情并茂,活灵活现。不夸张地说,他在遣词造句上对于语言分寸的敏感把握,他在驾驭和呈现语言文字内涵方面的圆熟和老到,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正因为如此,他能亲自给青少年讲授语言文字的艺术,实在是后生学子的福气和幸运。别的不说,读者仅从这本《作文六要》中向作者学习语言和文字的运用,相信就会大有收益。 举例来说,在第二课“想象”中,作者在“我的实践”环节,以“古诗词变奏”的方式,解释写作中的想象。他说,中国古代的格律诗,把许多想象都浓缩了,他的所谓“变奏”,就是用今人的想象力把这些被压缩的想象释放出来。他举了三个实例:王维的《渭城曲》、施肩吾的《闻山中步虚声》和赵师秀的《约客》,三首诗都是七绝,每首只有28个字,作者把它们改写为文字极为优美的散文,每篇一两千字。我想,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无论你是否读过这些古诗的原文和注释文字,是否见过它们的现代白话译文,我相信你如果读到王鼎钧为他们配写的“变奏”散文,都会为之惊讶和震撼。不读王鼎钧的“变奏”,你可能意识不到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多么令人回肠荡气,想象不到一句“鹤唳九天霜月冷”所衬托的意境是多么孤寂神秘,体会不到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所反映的心态是多么怅然落寞!而读过之后,你甚至会觉得,过去根本没有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些早已为自己熟知的古诗。因为在王鼎钧的笔下,这些古诗词所包含的意藴实在是太丰富、太多姿多彩、太引人入胜了!他告诉你,如果能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如果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你笔下的现实完全可以变得更加精彩。 大约在9年之前,当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在三联书店出版时,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对读者大声疾呼“你一定要读王鼎钧”。文章发表时,我也曾担心自己是否把话说得太满。但是事后读者反映,说我此言非虚。因为这套书出版后获得了多个大奖。 今天,当商务印书馆出版《作文六要》之时,我要对青少年朋友说,要想提高作文能力,你一定要读王鼎钧。他这六堂与众不同的大师课将使你获益匪浅。我相信,事实将会证明我说得没错。 2021年10月3日 朱永新、莫言、王安忆、曹文轩、窦桂梅、马爱农联合推荐,文学大师王鼎钧讲给青少年的写作课 。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表现,我称之为写作的“六要”,犹如画家的“六法”,佛家的“六度”。我曾到处寻求写作的方法,这“六要”正是我寻寻觅觅的最大收获。以后这样那样的文学思潮汹涌而过,学习写作的人仍然要以这“六要”为基本功夫。 ——王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