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家藏御书房

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家藏御书房
作者: (春秋)老子|主编:刘乔周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家藏御书房
ISBN: 9787554600900

作者简介

老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生活于春秋末期,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史记》)。其著作《道德经》的思想,全面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被我国三大**之一的道教尊为始祖。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讲述了治国之道,老子运用相反相成、 互相转化的道理向人 们揭示了“道”的真正含义。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 的方法,指出比较要 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本体和比较体。除此之外, 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 们忽略的一个方面: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 说比较的空间,这就 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人可以利用自身 的逻辑思维与宇宙的逻 辑产生同一性,从而从逻辑上再造宇宙,解决宇宙的 起源问题,除此以外 别无他法。这种方法应当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以为可 以用科学实验的手段 来找到宇宙的起始点是不切实际的。这主要有两个方 面的意思:**个方 面,宇宙的诞生早于人的诞生,属于人不可能看到的 现象,这就好比每一 个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的诞生过程 ,*不可能亲眼看到 自身父母的诞生过程一样;第二个方面,人不管使用 任何实验的手段,都 不可能在整体上消灭或再生人本身赖以存在的宇宙。 这些简单的理由表明, 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属于实验科学 的范畴。关于宇宙整 体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属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 范畴,其后才属于(理 论)物理学的范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恒 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 始,生而 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 之所以为美,这就有 丑了。恶,指丑。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正因 为有“美”的观念产生, 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 。 有无相生:此“有”:“无”与**章中的“有 ”、“无”内涵不同,这 里指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生,存。 形:体现、显现的意思。 倾:依靠。“高下相倾”指高、低互相对立而存 在。 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老子 在这里说明了一切事 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 立,而又相互依赖和补充。 恒也:永恒。 圣人:道家*高的理想人物,但与儒家的“圣人 ”含义不同。《老子》 一书中的“圣人”概念,是老子所理想的具有道行的 统治者。 处:处世行事的意思。 无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就是不妄为,而 顺任自然而为的意思。 “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 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 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 。 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的意思。 万物作而弗始: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 。作,兴起。始,首倡。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有,占有,据为己有;恃 ,自恃。生而不有,指“圣人”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指“圣人”推动 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有能耐, 居:当,任,据。 去:离,与居相反。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 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 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难和易互相突显,长和 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对立存在,音与声互相陪衬 ,前和后互相接随,这 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 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 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主宰,创生一切却不占有,有 所作为却不自恃,功成 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 之所恶疾也。关恶,犹喜 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 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 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数也。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知慧自备,为则伪也。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 可久也。” 王夫之注:“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两端 生于一致,故方有‘美’ 而方有‘恶’,方有‘善’而方有‘不善’。据一以 概乎彼之不一,则白黑竞 而毁誉杂。圣人之‘抱一’也,方其一与一为二,而 我徐处于中;故彼一与 此一为垒,乃知其本无垒也,遂坐而收之。垒立者‘ 居’,而坐收者‘不去’, 是之谓善争。” 南怀瑾《老子他说》:“美与善,本来是古今中 外人所景仰、崇拜,极 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渊源的希腊哲学中,便有 以真善美为哲学的歌 德。中国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样的标榜,尤其对人生 哲学的要求,必须达 于至善,生活与行为,必须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现在 从后世道家所标榜的 修道,与学术思想上的应用两面来讲,也便可以知道 它的大要。凡是人为 所谓的关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 先驱了。修道的人, 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 一个至真、至善、至 关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 ,妄自追求。其实, 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 为关,斯恶矣。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无 **标准。建立一个善 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 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 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