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作者: 杨无锐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ISBN: 9787201107455

作者简介

杨无锐,1978年生,文学博士,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师,著有《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评注》(中华书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物资出版社)、《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花城出版社)。与友人邓军海共同发起并主持者也读书会,与小朋友们一起读书,仰望圣贤,思考生活。

内容简介

小毛,现在我们知道,在古人看来,竹节对竹的 缠束不只是自然现象,还提供了道德洞见。 这个道德洞见的第一层意思是:生命应当接受约 束。 但是,这看起来似乎与现代人的道德意识并无区 别。现代人亘古未有地讲求纪律。如果说纪律就是一 种约束的话,现代社会对人的约束技术大概远在古人 之上。 所以我们必须立即加以澄清:现代人把约束视为 必要的恶;古人则认为约束是必要的善。 这又如何理解呢?不妨想象两位母亲。 其中一位,坚信自己的孩子应该快乐而无拘无束 地长大,顺应本性的快乐成长,本来就是生命的最高 目的。可是,这位母亲担心,完全地放任,会让孩子 在社会生活中吃亏。另外,这位母亲终将发现,一个 恣意成长的孩子,连自己都无法忍受。于是,她决定 给孩子颁布纪律。纪律的目的,只是保证生活的秩序 与孩子的安全。母亲约束孩子,是为孩子好。而所谓 “为孩子好”,是出于利害得失的计算。 另一位母亲,认为孩子的生物本性不足信任。教 养孩子成人,意味着依据更完美的模板雕塑他。雕塑 当然不代表可以随意捏造生命的形状,而是让生命里 最好的那部分显露出来。大卫本就藏在岩石当中,米 开朗基罗的工作,是把多余的石渣凿掉。这位母亲也 一样。她约束孩子,首先不是帮他避免可能的坏,而 是让他承当本应承当的好。而所谓“本应承当的好” ,并非来自利害得失的计算,只是人之为人的义务— —本即藏于顽石中的最美好的部分。 前一位母亲,把约束视为必要的恶;后一位母亲 认为约束是必要的善。前一位母亲会说,约束是有用 的。后一位母亲会说,约束是应当的。后一位母亲, 肯定更能理解“节”字提供的道德洞见。 小毛,你大概会立刻追问:“有用”与“应当” ,又有何区别,听起来差不多嘛。不妨再想象一下: 一个失眠的人,需要一段旋律抚平情绪。这时,他不 一定选择贝多芬。一首故乡童谣或许见效更快。也就 是说,对失眠的他而言,童谣比贝多芬更“有用”。 一旦摆脱失眠困扰,此人可能在贝多芬和童谣之间重 新选择。根据他的音乐教养,他会承认贝多芬的价值 ,“应当”在童谣之上。区别就在这里:“有用”是 基于需要计算效果;“应当”则根据更为稳定的,不 随临时需要而改变的尺度。 前面的信里,我曾提到,现代人不太愿意相信存 在某种所有人共享的尺度,所以连带着不太喜欢“应 当”这个词。对现代人而言,某事“有用”比某事“ 应当”更具说服力。现代人做一件事,因为它对个人 有用,对家庭有用,对国家有用。我们很难想象对个 人没用却“应当”的事。国家很难容忍对国家没用却 “应当”的事。 “约束是有用的”,意味着它符合个人或国家的 需要,是个人或国家经过计算权衡选择了它。“约束 是应当的”,则意味着它是正确生活的一部分,无论 个人或国家是否需要,哪怕它妨碍了个人或国家的特 殊需要。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约束是应当的”,它的 尺度是什么?简单地回答。就是天道。古典语境里, “节”字本来就与天道相关。西汉大儒董仲舒说:“ 节者,天之制也。”而这句话,出自一篇名为《循天 之道》的文章。它的意思是:“节”是天对人的规定 ,无论君主、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循顺天道,过有节 的生活。 说统治者应当过有节的生活,可能是指他不应放 纵自己的欲望,把国家当成纵欲的工具。他应当有节 ,不只因为这样能助他长久统治,更是因为凡共享天 道的人都知道统治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说国家应该过有节的生活,可能是指它不应纵容 自己的权力,把国民当成棋子和炮灰。它应当有节, 不只因为这样能助它有效管理,更是因为凡共享天道 的人都知道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说人应该过有节的生活,可能是指他不应纵容自 己的情感欲望习性,让自己成为瘾君子、偏执狂。他 应当有节,不只因为这样有助他生活快乐长命百岁, 更是因为凡共享天道的人都知道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然,共享天道的人未必能够详细勾勒统治者、 国家、个人的具体形象,但他们至少一直承认,一切 事物都有一个“该有的样子”在。剩下的,只是如何 更好地认识它、表述它。 一个人,如果承认那个“该有的样子”,当他谈 论有节的生活时,其实是在谈论一个关于正义的话题 。因为“节”的尺度是正义,它也总是引导人们继续 思考正义。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都是这样的人。 小毛,你我肯定不是这样的人。因为根据你我所 受的教育,一切正义,都只对倡导它的人有用。人们 无非把自己的需要包装成正义而已。我们即便尚未极 端到把所有关于正义的说教斥为谎言,也早已学会一 套熟练的拆穿技术:“哪有什么正义,无非……而已 。” 我们是对正义拥有免疫力的一代。正因如此,对 我们而言,所谓过有节的生活,就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了:个人需要节制情感,因为这样有助于身体健康和 生活幸福。统治者需要节制贪欲,因为这样有利于长 治久安。 在相信正义的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谈论节制。 在不相信正义的时代,节制,成了政客、养生专家、 性爱咨询师的专利。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古典语境里,“节”字提 供哪些道德洞见: 1、生命必须接受约束。 2、约束不是有用的恶,而是正当的善,是让生 命成为他“应该的样子”。 P40-43 这不是一本讲述汉字历史的书,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一本借汉字重审生活的书。作者借助对汉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汉字观 汉字不只是工具,还蕴含生活哲理。我们的汉字是耗损的汉字,我们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的能力。而伴随汉字耗损的,实际上是我们思维和生活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