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迹拾遗(鲁迅相关的若干人和事)/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旧迹拾遗(鲁迅相关的若干人和事)/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作者: 李浩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52
折扣购买: 旧迹拾遗(鲁迅相关的若干人和事)/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ISBN: 978755202391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上海读书界之一端 ——读《应修人日记》 20世纪初,上海工商业的发展逐渐造就出一批 有闲暇时间、有闲钱的城市职业者,这些人自然而 然地成为城市文化的消费主体,他们的消费力量成 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当然,这些城市文化的消 费者中的一些人也会转化为城市文化消费组织者或 文化生产者。应修人就是其中之一。 应修人1900年出生在浙江慈溪,原名应麟德, 字修士(1919年改为修人)。14岁就到上海钱庄当学 徒,从此开始了他的上海市民的生活。1926年底, 应修人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而离开上海,1930年他 又回到上海,在中共江苏省委工作。1933年在与国 民党特务的搏斗中牺牲。据应修人1917年的日记记 载,他记日记是始于1916年的端午节,以目前所见 的4年日记和所知的应修人生平推测,至少在1926年 底他离开上海前应不会中断记日记的习惯,若此, 我们所见的1917年、1919年、1922年和1923年4册日 记只是他10年日记中的小部分。 从1914年应修人到上海至1926年底他第一次离 开,这10余年的时间,是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 繁盛的城市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旧的封建体制已 被打破,新的共和体制,受阻于国内的军阀割据势 力、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压抑,而未完全地建立起 来,而且这一新体制在上海的租界面前更显得苍白 无力。但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借助于第一次世 界大战却有了较快的发展。城市文化在经济的推动 下也迅速地发展,林立的书刊出版机构促进了市民 的文化消费。当时市民的国民意识相对薄弱,因而 所呈现的城市文化有浓重的殖民地色彩。1919年发 生的“五四运动”和1925年发生的“五卅运动”, 对上海市民的国民意识的增强和上海城市文化向真 正中国城市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 成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兴起的一个良 好基础。身处其中的应修人在思想上也同样随之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一位崇尚实业救国的进步青 年,转变为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者,新文学的参 与者,直至最后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 左翼文艺运动的直接参与者。 一、一个银行职员的“归农”计划 从现存的4年日记来看,年轻的应修人是一位有 着强烈的求知欲、勇于实践自己理想的具有爱国主 义思想的进步青年。当他17岁时,也就是刚从钱庄 学徒转变为正式职员时,他就希望自己对国家、对 社会有所作为。他的人生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投 身于农业,即以农业为实业来达到他农业救国的理 想。他之所以选择农业,一方面是当时的应修人与 农村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母亲、妻子都住在 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农田。 同时,他在城市中所工作的部门又恰恰是城市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