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
作者简介
陈华文,1976年生于湖北汉川,博士、副编审,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近年来在《人民*报海外版》《光明*报》《解放*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若干,曾获得首届“大地文学奖”等写作奖项,著有《大地文心:地学文化实践与探索》《*是书香》《家国书事:来自南望山的阅读笔记》等。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向度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文化”无疑是一个被 高频率使用的词汇。但究竟何为文化,却少有人能说 得清楚。再进一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对于 普通大众而言,*是无法说清。也许正因如此,文化 才具有一种无形的魅力。毫不夸张地讲,围绕文化研 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中国文化精神》(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试 图将文化的里里外外都讲得明明白白。 张岱年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哲学家和国学大师, 他先后在清华、北大担任教授,毕生从事中国哲学与 文化研究,有着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与弟子 程宜山博士共同撰写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彰显了 中国文化研究与普及的较高水准。本书共十二章,分 别对文化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 文化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中国文化的争论 、中国文化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 在世界文化研究**,曾发生过一场“文 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义之 争。英美学者在指称文化时,常常用“文明”这个词 ,但是德国学者则常常使用“文化”这个词。表面上 看,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争论,实则体现了西方文化 研究中两种对立的传统,即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和 德国的历史哲学传统。在实证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者看 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 历史哲学传统的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以生命或生 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是生活的样态,他们认 为文化的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着文化的死 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 文化”的观点。 关于何为文化的这两种观点,谈不上哪个高明哪 个低劣。其实在中国语境中,文化也好,文明也罢, 在口语中经常可以混用(专业性的学术表述除外)。 本书中,对文化进行了身份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 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 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 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书中探讨中国文化精 神时,基本上也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之上拓展开来。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同这个定义,可是对此 定义中提到的物质、精神等关键要素,想必不会提出 强烈的质疑。 如果说今人对于文化的定义难以达成共识,那么 中国古人对文化的描述,恐怕都是能够被认可的。文 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之意,西汉的刘 向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文学家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不难看出,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 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 升出来的过程。通俗地讲,文化是“文”与“化”的 ◆中国文化观察 ◆西方文化管窥 ◆当代文学浅论 ◆中西艺术初探 人类文明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书籍,这些书籍如果堆积起来,不仅仅是一座山,还可能是一条山脉。 书山之路上,作者把自己扮演成地质工作者,寻找书山中的富矿;又把自己假想为修行者,心无杂念地追问人文之道。 本书为读者领略文化之真、文学之善、艺术之美,提供了一张“素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