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美术
原售价: 100.00
折扣价: 55.00
折扣购买: 克里姆特(精)/艺术家系列
ISBN: 9787539888408
著者:伊娃·斯特凡诺,曾在意大利巴勒莫、奥地利维也纳以及美国纽约学习研究哲学和历史学。她主要研究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艺术。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她曾为许多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主持展览,并指导每两年一度的“巴勒莫天才”艺术节。 译者:罗伊伊,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意大利语系。曾参与第八届中意创新合作周B2B环节翻译、第十一届北京—意大利科技经贸周B2B环节翻译等工作。
世纪末的维也纳 “这般的宁静、亲切与动人,建立在中产阶级的谦逊之上,这就是我们的奥地利维也纳。” 1900 年,赫尔曼·巴尔(Hermann Bahr)在评价克里姆特的画作《弹钢琴的舒伯特II》(Schubert al pianoforte II)时这样写道,并肯定了这位艺术家的才能——他能将难以言说的“维也纳式”风格韵味浓缩在一幅画里。巴尔口中的这种“比德迈风格”(Biedermeier),与施尼茨勒(Schnitzler)笔下的舒适体面但命运堪悲的中产阶级生活是一致的,这是世纪末维也纳的主要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世纪末的维也纳,曾被称作“一个太平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后期逐渐滑向了“欢愉的世界末*”里。这两种表述,前者是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在回忆自己的青年时期时提出来的,后者则是由尖锐的批评家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创造的,它们特指的是1**0 年到**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维也纳社会。在那些年奥匈帝国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出现了人们对于有关末*的猜测。 1918 年奥匈帝国解体,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个**民族界限的**大国理想。正如弗朗茨·韦尔弗(Franz Werfel)所描述的,这种混合的产物汇集了“蒂罗尔州的阿尔卑斯山、萨尔茨卡默古特的湖区、波希米亚的平缓地平线、卡尔索的粗野高原、亚得里亚海的繁盛区、维也纳的宫殿、萨里斯布尔格的教堂、布拉格的塔楼、普兹塔辽阔的大*原…… 噶尔巴齐高高的牧*、多瑙河的低地以及它所有流域的美景”。“我的人民”, 当时这位年长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Franz Joseph)所有的致辞都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以展示在多瑙河畔建立的**民族界限的制度。但事实上这个理想制度几乎已经被新兴觉醒的民族力量瓦解。 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在作品《没有个性的人》(L’uomo senza qualità)中极具讽刺性地表现了帝国即将垮台,并借用了下面的这个传说:“那儿,在卡卡尼亚,那未被理解就已经消失了的国度,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典范,但却不被欣赏。那儿也有速度,但不够快…… 追求**,但不如法国般优雅;喜欢运动,但不如英国般狂热;在*队上花销巨大,但只能保持在列强之末。就连它的首都也比世界上其他的大都市小一些,但又比别的一般城市大一点儿。” 具备良好礼仪的文明调和了现代性棱角分明的冲击,构成了维也纳文化魅力的基本要素,但其文化强度使得一种在新文化发展饱和期才会产生的问题提前出现,所有矛盾同时存在,有时甚至还与疲乏的忧郁、麻木的享乐与审美的刺激交织在一起。 《克里姆特》引自意大利专业出版社,跟随意大利学者探索意大利**的传奇人生。 结合大量史料,在真实、可感知的时代背景下解读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多角度呈现克里姆特的艺术人生。 《克里姆特》探索克里姆特生平的成长与成就,呈现克里姆特的多种绘画风格。 《克里姆特》》含有200多幅克里姆特及同时期其他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配以专业的文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