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作者简介
俞炜华,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导,西安交大后备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史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类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经济散文近100篇,出版著作多部。
内容简介
为什么女性喜欢逛街而男性讨厌逛街? 两性行为差异是非常好玩的一个议题。比如相对而言,女 性比较喜欢逛街,即使不买,也要试试这件衣服那件衣服的, 而男性则讨厌逛街,要买什么衣服,见到合适的就买,不准备 买的,就不会去试穿。海澜之家自诩为“男人的衣柜”,其广 告就是“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其背后含义就是我知道你们 男人不喜欢逛街,每年来两次海澜之家就能够把一年穿的衣服 买齐了,你们不用到处逛着去买衣服了。一些商场也专门设置 男性等候区,以让不喜欢逛街的男性在女朋友(或夫人)逛街 时,能坐在等候区休息。 为什么女性喜欢逛街,而男性不喜欢逛街呢?其实这是两 性在初民社会时期社会分工结构造成的。在初民社会,男性主 要从事打猎,而女性主要从事采集。 女性每天沿着几乎同一条路线去采集果子,要求不断地对 比各种果子,挑选相对成熟的果子。她们每天都会面临这样的 4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选择:这个果子今天采还是明天采呢?今天应该采这个果子还 是那个果子呢?因此,喜欢采集,善于比较的女性在初民社会 具有生存的竞争优势。 男性打猎,要求长时间等待,一击而中。如果男性看到一 个猎物,要想一下这个猎物是不是太小了,是今天打还是明天 打,猎物就已经跑掉了。因此,喜欢走来走去,善于比较的男 性,在初民社会反而具有生存的竞争劣势,干脆利落,看见猎 物就打的男性具有生存的竞争优势。 逛街买衣服和采集果子面临类似的选择:是今天买还是明 天买?是买这件还是买那件?即使今天我的收入不足以让我买 这件衣服,我先试穿一下。不错!明天如果单位给我发奖金, 我就把这件衣服买了。女性喜欢采集,就喜欢逛街,就喜欢试 穿衣服。男性则刚好相反:需要什么衣服就去买什么衣服,而 不是不停地对比试穿。 因此,女性喜欢逛街,喜欢试穿衣服,而男性不喜欢逛街, 需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是两性在长时间生存竞争中演化的结果。 理解这一点,女性就不会抱怨男性“你爱我,为什么不陪我逛 街,一上街就说腰酸腿痛”,男性也不会抱怨女性“每天都想 上街,上街就试这试那,还让我评价衣服好坏”。 母亲冲到火场救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理性 自利? 看到熊秉元老师的《法的经济解释》书中有一道题目:“母 亲冲到火场里救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理性自利的”,就随手贴 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授课的 SPOC 上,让学生回答。学生 的回答比较典型,但是错误的。 学生 A 回答:“是。理性自利不仅是个人实际的物质利 益或者个人生命,还包括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期望。对于母 亲而言子女的生命健康的重要性高于自己,因此其冲入火场救 子女恰恰是理性自利的。” 学生 B 回答:“是理性自利。理性自利的指代范围是比 较宽泛的,不仅仅是实际上对自己的现实利益,还有对自己的 心理利益,是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当然还有社会文 化因素对火场救子女这个行为的影响。故母亲的利他行为其实 也可以理解为利己的表现。”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19 这些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呢?这些回答其实被题目欺骗, 从理性和自私的内涵的拓展去解释母亲冲到火场去救子女。这 种答题方式是有问题的:如果将非理性和非自利的内涵拓展, 是不是也可以用非理性或非自利去解释相同的现象呢? 其实理性和自利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本身是不 能用来解释现象的,否则,该解释就是假设进去的。因此,不 能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人是自私的,这并不是真正的 经济解释。 如何来解释“母亲冲到火场救自己的子女”这种行为呢?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人是自私的,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 处于同样危险之中,父母会先救哪个?按照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假设,大家可以得出推理:父母会先救自己的小孩子。当别人 的小孩子在火场和自己的小孩子同在火场,父母冲进去救的概 率哪个大?答案是自己的小孩子。 熊秉元教授拟定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母亲冲 到火场里,救的是自己的子女。到火场里救其他人子女的母亲, 可能屈指可数。”熊教授拟定的答案就是比较标准的经济学 回答。 20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冲动的理性 一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凭借着冲动去做一件事情,在喜 欢思考的经济学家眼中很可能根本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根本利 益。”这是刊登在全国最有名的文摘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 句话。而在该文中,作者还引用了一个神经科学家所描述的一 个丧失冲动的病人基于理性计算而没有办法做出决定,给人所 带来的恐怖感。作为一个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人,本人的个性也 非常冲动,常被人称为冲动大于理性的人。这好像与我的专业 素养相违背。那么如何看待冲动的理性? 二 面对激励人会做出反应,这是人具有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表现在冲动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环境下,冲动存在着 程度的差别,即冲动的程度与冲动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之间是呈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21 现反向变动关系。这就是冲动背后的理性的。 购物中的“血拼”是不少人认为自己不理性的表现。看到 喜欢的东西即使不需要也想买,结果一次上街下来,手上的东 西多得拿不动,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只好天天吃窝窝头, 忍受冲动的惩罚。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与冲动时的快感相比, 天天吃窝窝头是可以忍受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在“血拼”的 那一刻,消费者的偏好是尽情而为,享受购物所带来的快感加 上未来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而不是平稳消费。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最冲动的消费者,在购买日常 用品的时候也许会非常冲动,但随着所购商品的价格上升,谨 慎的态度也在增加。一个冲动购物型的女生可以一拍脑袋就购 买一只“黑眼睛”的布袋,但她不会一拍脑袋就购买一台笔记 本电脑,购买一套房子。原因就在于作为消费者的女士可以承 担购买错一个布袋的后果——最多也就是吃几天的窝窝头;如 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笔记本,她可能就不得不吃几个月甚至几 年的窝窝头——这当然非常难以忍受;如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 房子,一辈子吃窝窝头可能也弥补不了决策错误所造成的损失, 所以她就会非常小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行为方式非 常的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发火。那么,这类 冲动是否还是理性行为呢?其实,在这类冲动中,我们同样可 22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以看到理性的影子,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冲动之时, 对待不同的人在冲动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你可以向自 己的父母大喊大叫,但在面对爱人的父母时,你只能强忍脾气; 你可以向你的同学发火,但在面对导师时,你只能忍气吞声; 你会向“县官”表达你的愤怒,但你不会向“现管”做出同样 程度的表示,除非你已经做好了离职的准备。 因此,冲动的背后隐含着这已经经历过自己的考虑,自己 知道可以承担这个偶然事件的后果。而且,随着承担后果的难 易程度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冲动程度。这不就体现了人的理 性吗? 三 尽管冲动的程度差别体现着人的理性,冲动这个行为的本 身是不是合乎理性的呢?经济学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理性的 人考虑边际,我们就从冲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讲起。 冲动购物的成本是决策的失误,即买了不该买的东西,但 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概率问题。例如在十次购买的冲动中,有一 次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则每一次冲动的成本就是购买不该买东 西所造成的损失的十分之一。冲动的收益则是节约了思考和权 衡的时间,因为计算一个行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总是需要时 间的。时间是有价值的,衡量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学中最常见的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23 概念——机会成本,即从冲动中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的最 高价值的财富。一个丧失冲动病人的“理性计算行为”并不是 真正的理性,因为他并没有考虑理性计算时所必须花费的时间 成本。因此,当我们将时间成本加入约束条件时,冲动也就不 成其为冲动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购买物品价值的上升也就意味着 冲动的成本的上升,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冲动,以促使冲动 的边际成本重新等于边际收益。 自然禀赋不同,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控制情绪的 能力有强有弱。但控制情绪需要付出成本,如心情压抑乃至造 成心理疾病等,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是,冲 动的收益就是控制情绪的成本,冲动的成本则是购买了自己不 需要的东西或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损失。尽管不少人感觉是自 己在冲动时脑子一热,什么事情都干出来了,其实,理性的影 子还是深深地埋在冲动之中,每一次冲动的形式、程度等均与 冲动的成本与收益密切相连。当你觉得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 控制情绪的成本变得无限高,冲动的收益也同样处于无限高的 水平,权衡的结果当然是任由情绪发出。当然,随着情绪的回 落,冲动的人往往出现后悔、懊恼等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在 情绪爆发之时,当事人是不理性的,毕竟事后诸葛亮是比较容易的。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联系,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时的 24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损失也就不一样。这意味着冲动在面对不同人时存在着成本差 别,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冲动程度也会有差别。 因此,在考虑冲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后,我们可以发 现冲动本身是一种理性行为,具有工具性内涵。它节约了人的 思考成本(时间),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 四 我们日常在评论一个人“会做人”时,常用的一句话是: “这个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时间资源、情绪资源有限 的情况下,以小事上的冲动换来大事上的清醒,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中国古代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典名著《三 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道尽了中国古代统一与分裂循环的历 史。分析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的循环,可以发现,东汉末期 是其中的一个转折点。在东汉之前,中国各分裂政权之间的对 峙往往是东西之间的对峙。这反映在当时,矛盾和冲突往往发 生在经济实力相近的关东和关中之间;而南方相对于关东和关 中,在经济上处于绝对劣势,无法形成一个经济军事集团与关 东或关中抗衡。东汉之后,则转换为南北对峙,造成这种现象 背后的原因是随着南方长时间的开发,经 本书以通俗有趣的语言、用经济学的思维观察现实和历史问题,告诉读者: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如何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经济、社会和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