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365夜

大唐的365夜
作者: 魏风华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大唐的365夜
ISBN: 9787224148527

作者简介

魏风华,作家、编剧。天津人,居北京。著有畅销书《魏晋风华》《唐朝诡事录》《抗日战争的细节》等;剧集代表作《唐朝诡事录》三部曲等。

内容简介

唐人好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王羲之的书法,也收藏了很多。唐人笔记《谭宾录》披露,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五月,大内展出了皇家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它们都是贞观年间(627—649)皇帝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精通书法的大臣鉴定过的。其中,王羲之的真迹一百五十卷。另按李绰《尚书故实》载:“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 换句话说,太宗开启了唐人尚古好奇、喜藏古董的风尚。 进入中唐后,这种风尚愈演愈烈,连权宦也未能免俗。以李辅国为例,“辅国家藏珍玩,皆非人世所识”(苏鹗《杜阳杂编》)。其中有一株异草,色碧绿,茎竹叶杉,貌似干枯,却不凋零。盛夏时,放在厅堂门户间,凉风自至。又有凤首木,别名常春木,高一尺,被雕成鸾凤状,严冬时置于室内,气温犹如暖春。据说,这两件宝物都是玄宗在位时薛王的秘藏,后被李辅国搜罗到自己家。此外,裴度、韩愈、张惟素、萧祐、李方古、段文昌等人,也都以收藏闻名。后来,更有宰相李德裕这样的超级收藏家。 李德裕,史载他“每好搜掇殊异,朝野归附者,多求宝玩献之”。李德裕在长安的府邸位于安邑坊东南角。宅子虽然不甚宏大,但景致极为奇巧,庭院内“怪石古松,俨若图画”。一年盛夏,同僚在他家聚会,当时天气闷热,李德裕说不妨事,便把大家带到一个屋子,屋中四壁均是前人留下的名贵字画。诸位入座后,顿感清凉无比,问其故,才知屋内还有一件稀世宝物白龙皮,为新罗人所献,将其浸入水中,四周则清凉如秋。像这样的宝物,在李德裕那里只是九牛一毛。 德裕在洛阳城外三十里建有唐朝最著名的别墅平泉庄,里面不仅有历代稀贵的古董文物,更有天下怪石奇木,以至于整个庄园别成世界,“……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有虚槛,前引泉水,萦回穿凿,像巴峡、洞庭、十二峰、九派迄于海门江山景物之状。竹间行径有平石,以手摩之,皆隐隐见云霞、龙凤、草树之形。有巨鱼胁骨一条,长二丈五尺,其上刻云:‘会昌六年海州送到。’……” 跟李德裕同时的李章武(官至成都少尹),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收藏家。他的镇宅之宝,是三国时诸葛亮使用过的佩剑。此外,他还藏有人腊,也就是干尸。当然不是一般人的,否则也没什么意义,而是一种小人的干尸,通长只有三寸多,但眉眼明晰。据说,是僬侥国人。僬侥国是传说中的小人国,《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记载。 上面提到诸葛亮使用过的宝剑。而关注名器宝物中的剑与镜,确实是唐人的一个特点。铸剑需要名料。相传昆吾山中多产奇矿,比如火焰金。而且,山下有巨大的丹石矿,以其为原料,可以炼出纯度极高的青铜。相传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派人潜入昆吾山,拜祭神灵后,开始大规模采矿铸剑,使越国兵器迅速领先于其他各国。在当时,越国铸有顶级的八口剑。第一口掩日,剑指太阳,日光立暗;第二口断水,用剑划水,波涛马上分开;第三口转魄,用这口剑指月亮,月亮上的玉兔、金蟾随之而转动;第四口悬翦,如有鸟虫撞到剑身上,须臾会被斩成两截儿;第五口惊鲵,这口剑威力巨大,如果用其搅动海水,鲸鲵海怪都会惊恐四窜;第六口灭魂,佩戴着它走夜路,鬼魅不得近身;第七口却邪,意思很明白了,持有这把剑,可驱邪物;第八口真刚,削铁如泥。 其中,真刚剑一直流传到唐朝,为玄宗时的大将哥舒翰佩戴。后安史乱起,哥舒翰于潼关御敌被擒,此剑则转到安禄山手中。僖宗广明年间(880—881),此剑又被黄巢得到,后黄巢在王满渡与沙陀骑兵决战败北。这口奇剑就此失踪。 对于名剑,我们还知道汉高祖刘邦使用过的那把斩蛇起义的宝剑,在唐朝时据说又在市面上出现了。按记载,这把斩蛇剑的剑鞘上镶有七彩珠、九华玉与五色琉璃。它不需要经常磨砺,十二年磨一次就好。而且剑刃上总布着一层霜雪。东汉建立后,该剑从长安被转运到洛阳宫中。进入大唐后,在安史之乱后的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有一个叫广运的僧人出现在东都洛阳,自称持有“高祖斩蛇剑”,后来被证明是个骗子。其实,早在晋惠帝元康三年(293),洛阳皇宫起火,这把被汉高祖刘邦用来斩蛇起义的宝剑和一双孔子穿过的鞋,就一起消失了。 唐人既稀罕古剑,又珍重古镜,剑与镜成为收藏的器物,这跟唐朝道教盛行有隐秘的关系。道教中,镜与剑是两个象征物,按照道教的观点,学道之人必须随身携带剑和镜。晚唐懿宗咸通时代(860—874),驸马韦保衡得到两面奇异的镜子。其中一面来自汉朝,据说是很有来历的,汉宣帝登基前曾拥有过它。 韦保衡娶了懿宗最疼爱的女儿同昌公主,家中珍稀宝物堆积如山。但韦保衡独爱这面镜子,很少给外人看。按照他的描述,该镜有八铢钱那么大,可以照到自己三年后的面孔和境遇。如果想照到六年后的样子,则只能再等三年。另一面镜子,曾被隋朝仆射苏威收藏过。此镜样子怪异,制作精妙。日全食或月全食时,镜中昏暗无所见;半食时,镜中则昏暗一半。后来,韦保衡觉得这面镜子太怪了,就叫人拿到长安西市出售了。买主是一名波斯客商,但后来他回国行进到中亚撒马尔罕时,被强盗截杀。 唐时最大的镜子,足有一丈见方,是唐中宗李显收藏的。镜上铸有桂树,并镶嵌有金花银叶。中宗骑马过镜,人马都可以照进镜子里,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 多年后,玄宗也得到一面奇异的镜子。 那是天宝三载(744)五月十五日,扬州官员进献了一面盘龙水心镜。镜子不是很大,长宽各九寸,但镜面非常晶莹。最奇异的是背后雕刻着的龙逼真异常。玄宗询问镜子的情况,进献官员扬州参军李守泰做了这样的陈述:造镜时,来了一位自称龙护的老人。他一身素衣,须发皆白,眉长垂肩,身边有一小童跟随,着黑衣,叫玄冥。是五月初,龙护和玄冥来到铸镜现场。交谈中,容貌古异的龙护告诉铸镜匠吕晖,自己对铸镜颇有研究,掌握在镜子上盘铸真龙的方法,并愿意当场制造一条。真龙?可以想象,吕晖和他的伙伴们都震惊了。接着,龙护带着玄冥进入置有镜炉的庭院,并叫人把大门锁好,任何外人不得入内。三天三夜后,大门兀自洞开。吕晖等人慌忙入院,但不见龙护和玄冥的踪影。最后在镜炉前发现一张纸,上面用小篆写下这样的内容:“镜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只因当下皇帝贤明,我才献龙降福。它避邪鉴物,无与伦比……” 龙护在纸上告诉吕晖,要把铸镜场地转移到水面上。于是,吕晖带着人,将镜炉转移到船上,于长江上继续铸造这面镜子。突然,江水高涨三十多尺,似有龙吟在其中。镜子终于铸好,背后的龙,似雕非雕,似刻非刻,完全就是一条以奇异形态与镜子结合的真龙!据说,这面镜子后来被藏于宫中。 天宝七载(747),关中大旱,三月到六月,没下一滴雨。玄宗到龙堂祈雨,也没什么作用,于是问身边的著名道士叶法善:“为什么呢?”叶法善:“因为龙堂上画的龙,实在是不像。” 玄宗似乎想起什么,叫人取来了那面镜子:“这镜子上的龙呢?”叶法善看后大惊:“这是盘龙水心镜!背面的这一条,可谓真龙啊!” 就这样,玄宗叫人把水心镜供于堂前,再次祈祷。顷刻间,有两道白气冒起于屋梁下。与此同时,镜龙的鼻子也喷出两道白气。一时间,云气升腾,大雨倾盆,七天乃停。后来,玄宗特请著名画师吴道子亲自临摹镜龙图。 关于镜子的故事,还有一些:元和末,海陵人夏侯乙庭院前骤生百合花,大常花数倍,众人异之,在花下挖掘,得匣子十三层,每层装有一面铜镜,第七层的镜子甚为奇异:“光不蚀,照日光环一丈。” 又有人名荀讽,素喜道家之术,樊晃敬重其人,曾赠送给他绣帛。樊晃是中唐初期诗人,在唐代宗时任润州刺史,是第一个编辑杜甫诗集的人。又说荀讽,他家中有面年代久远的铁镜,直径五寸多,据说是从得道者那里弄来的。这面镜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几个人一起照镜子,“各自见其影,不见别人影”。若不谈收藏,只道镜子本身,会发现,这种在性质上可复制照镜子之人的器具其实是很奇怪的。 大唐的幻夜藏着无数的秘密,打开大唐守夜人的尘封记忆 盘龙心水镜,幻化神异镜龙 一坛昆仑觞,挥作奇诡壁画 知名作家、编剧魏风华全新创作 热播剧《唐朝诡事录》故事原型 流传千年的大唐传奇故事,隐于幽暗的大唐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