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作者简介
孙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曾于20世纪90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遭遇他者:跨文化的困境与希望》《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等。 2019荣获广受知识界关注和赞誉的坡州图书奖著作奖。 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出版有《良训传家》《唐太宗治国风云录》《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盛唐的背影》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颠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
内容简介
◎ 以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几个关键词,开启巡旅日本文化。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学府日本研究名家,由最熟悉的文化符号引入解读,体味日本人独有的审美、感悟、困惑和思考。《三联生活周刊》·中读重磅出品。四色图片,浸入式阅读体验。 ◎日本美术史家辻惟雄说:“如果能够出现又了解日本又了解中国的学者,才有可能把这两个国家文化的联系说清。”本书作者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进入日本人的历史和内心。 ◎日本思想史学者孙歌,以“精致的日本文化与暧昧的日本人”两个意象为题,解读日本人的民族性,展开了关于为什么日本人不肯“讲道理” ,日本人如何“读空气” ,日本天皇象征着什么,日本如何才能“永不再战” 等话题的探索。 ◎作为现代日本的缩影,东京充分展示了一国首都的优越感。但是,想要观察日本文化中的一贯性,京都是个更合适的窗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外国研究员韩昇,带领我们漫步京都,体味纯粹的日本。 ◎日本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并且十分重视上下级关系,茶道的礼法也不例外。寻其根源,有人认为这是接受了中国儒教的长幼尊卑的思想。跟随北京大学日语系教授滕军,学习源于敬畏的日本茶道礼法。 ◎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学、茶道、饮食、寺院庭院渗透着诸多深远的影响,是日本人显性生活方式里内含的精神源头,甚至造就了日本“断舍离”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良,探究禅宗是如何做到适应日本的宗教土壤继而本土化,在当代仍产生较大影响力并且进入西方思想界话语体系的。 ◎对于日本来说,其在外来美术的影响下千变万化,却又有永守不变的本质。著名美术史家徐小虎通过对日本美术的多面 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日本的美学特征,以及日本人“不歌颂永恒,只追求瞬间乍现的美感”的民族性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主任编辑支菲娜,希望从影像包容度的变迁角度,触及日本电影和电视剧美学风格走向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人文、技术、国际化动因,并解析21世纪以来日本电影在华传播状况及其深层文化因素…… ◎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古今中日,风月同天。巡礼日本文化,悦目更是赏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人和风物,也思考我们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