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讲义(全4册)(各行业精英一次讲完一生积累的经验)

最后的讲义(全4册)(各行业精英一次讲完一生积累的经验)
作者: [日]西原理惠子,大林宣彦,石黑浩,福冈伸一
出版社:
原售价: 178.00
折扣价: 105.10
折扣购买: 最后的讲义(全4册)(各行业精英一次讲完一生积累的经验)
ISBN: G22007

作者简介

\"西原理惠子: 1964年出生于高知县。高中退学后,通过大学入学资格检定考试升入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于视觉传达设计系。读书期间在餐饮店刷过盘子,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兼职。从一个贫穷的渔村女孩成为日本畅销漫画家,暴富后又赤贫;出家又还俗;与战地记者老公结婚、离婚又复婚…1988年因《Chikuro幼稚园》正式出道。作品《我家》于1997年获文艺春秋漫画奖,2011年《油爆老妈》获日本漫画家协会奖参议院议长奖,2005年《上京物语》获手塚治虫文化奖短篇奖,是最多作品被翻拍成电影、动画的绘画作家。 大林宣彦: 大林宣彦(1938-2020),日本著名导演、独立电影先驱者、编剧、剪辑,曾凭借《转校生》《穿越时空的少女》《寂寞鬼》( “尾道三部曲”)扬名影坛。他既是前卫电影人,同时也是广告奇才,被评价是游离于现实与幻想的“影像魔术师”,可以称得上是站在日本影像史最前端的开拓者。2019年大林宣彦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终身成就奖。 石黑浩 日本机器人开发领域专家,大阪大学教授,“ATR石黑浩特别研究室”的负责人。有“日本现代机器人之父”之名。他执着于研究模仿人类外貌的机器人,并因制作了一个与自己相同的机器人而闻名。他将认知科学、哲学以及脑科学融入机器人研究中,试图理解人类和存在的意义;通过“人机交互”,他尝试建立人与机器人的亲密关系。这些成果也被他用来反哺机器人研发,从而制造出他梦想中“最接近人的机器人”。 福冈伸一 著名生物学家、哈佛大学学者。日本畅销80万册生物科普书《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作者。除了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专业成果外,他还擅长用饱含感情和富有文采的语言向大众科普生物知识和生命观点。同时,他也是一位执着的艺术爱好者,他热爱艺术家维米尔,用了20多年时间亲眼看遍维米尔存世的全部真迹,还举办了“动态”展现维米尔一生的光影艺术大展。无论科学还是爱好,他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一以贯之。\"

内容简介

\"《西原理惠子》试读: 认清自己看人的眼光 我还想谈谈关于男人的问题。当然,不是教大家如何抓住男人的心,因为我自己也没怎么抓住过。 首先,我想请大家将自己想象成批改作业的老师。请你们回顾一下自己过去交往过的男生,并试试给自己的情感经历改错。这个步骤会让你们发现自己的恋爱倾向,并得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不是发现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很多次呢?反正我就是这样,永远在同样的地方犯错——我老是找没工作的男人,就算努力学习也改不了这个臭毛病。人在感情中确实是有自己癖好的,大家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弱点。 我有个护士朋友,总爱在上完夜班后去小酒馆里认识男人。出现在那种地方的男人是什么样,大家也能猜出一二吧。总之,沉迷于弹子球游戏a的男人啦、无业游民啦,这类男人出没的地方是禁区。大家如果想要收获一段幸福的感情,首先得改变自己作战的鱼塘。很多女生总爱在同一个鱼塘钓鱼,结果每次都败给同一类型的男人。这类女生大概是自己的战斗力探测器b 出现了故障,没有看男人的眼光。如果你发现自己是这样的人,还是尽快找朋友给你介绍吧,找那种看上去很幸福的情侣朋友。有时候认清自己的看人眼光也很重要。 还想告诉大家的一点是,越认真的女孩子越容易陷进去,也越难逃离一段失败的感情。我认为专一是女人十分致命的缺点,你会逐渐看不到对方的缺陷。我有一个因为沉迷于恋爱而逐渐和我疏远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很生气地跑来和我抱怨没想到对方是那种男人。而包括我在内的周围的女性朋友都无奈地表示,他一直以来都是那样的男人啊。女人啊,恋爱了就会变成瞎子。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是十分认真努力的女孩。从高中到大学一直被要求做一个淑女,大学毕业之后突然让你们主动出击捕捉猎物着实有点困难。毕竟好男人不会突然就主动出现在眼前,更普遍的情况是早在被发现之前就被眼光更毒辣的女人抢走,轮到自己就只剩下小杂鱼了,世上还是渣男多。就算只钓到小杂鱼也没关系,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情。但切忌在钓到小杂鱼的时候抱存侥幸心理,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碰见小杂鱼就要赶紧放走。我们假设从二十岁开始交往,三年之后发现不合适,也才二十三岁。再换一个人交往三年也才二十六岁而已。但如果一心一意和同一个人交往很多年,等过了三十岁想再换一个就来不及了,你会丧失再来一次的勇气。开小酒吧的老板娘曾对我说:“所有的男人都是三等奖,女人的态度会决定他们ZUI终成为一等奖还是六等奖。”虽说如此,在婚姻生活中如果性格不合,很多问题光靠努力是无法解决的。 这样你才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我们的目光变得冷静客观。现在的相亲似乎也默认会和三四个人同时接触,可以说是公认的脚踏好几条船了。希望大家记住,为了自己的幸福,稍微使一点小伎俩没什么错。毕竟男人很笨,甚至能在你刚剪完头的时候若无其事地问上一句:“头发又长长了啊?” 《大林宣彦》试读: 为了未来,我必须活下去 我现在拿着话筒跟大家讲话,又让我想起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世界的黑泽明”的黑泽明a 导演。黑泽导演一拿起话筒,话筒一定会出故障发不出声音。 黑泽先生的拍摄现场,有时候会集结两三万人,而他的导演部门只有7 名左右的工作人员。有时候拍摄外景,演员距离黑泽导演有一两公里远,但是黑泽还是叮嘱助理导演们: “听好了,如果你只用话筒跟演员讲,你只能把你要讲的信息传达给演员,而无法把心意传达给他们。如果你不把心意传达给演员们,他们就演不好戏,我们就拍不出充满心意的电影。想要传达我们的心意,我们就只能跑遍整个片场,找到每一个你要说话的人,用肉体发出的声音来传达信息。” 这就是黑泽电影的哲理。 我跟黑泽先生开始打交道的时候,他已经80岁高龄了。他自己肯定是没法跑两千米去给别人说戏了,所以现场总是为他备有一支话筒。但他嫌弃地拿起话筒开始讲话的时候,话筒就不出声了。制片都觉得是话筒坏了,但是制片一试,话筒又能出声了。 每次黑泽先生一要说话,话筒就不出声。 我想,看来话筒也有自己的心意。 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只要不喜欢话筒的人拿上话筒,它就不出声了。 看来无论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心意啊。 我的最后一课就是这样,什么关于电影的话题都说一点。 虽然我已经说了好几遍了,今天可能真的就是我的“最后一课”了。大家看我今天走上这个讲台都得拄根拐杖,忽然发生什么也不奇怪。 但是,我是不能死的。 要是我不能亲眼见证大家对未来的电影做出的贡献,我死都死不干脆。 实际上我根本不觉得今天会是最后一课,那我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是因为我必须为了未来活下去,我必须告诉大家那些过去的事。 那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 最后同时连接着最初。 这将会是我最初,也是我最后一节课。 《福冈伸一》试读: 脑始与脑死 一旦站在机械论的视角,即便按照时间轴的发展来看待生命,人也会试图对生命划分时间节段。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生命是连续的,所以即便按照时间轴也无法轻易地划分时间段。但人类总是不自觉地将生命按不同时间段来看待。例如,脑死亡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所谓脑死亡问题,其实就是在探讨人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的死亡。 虽然人必有一死,但死亡并非瞬间之事。我们人体由多达37兆个的细胞组成,因此即便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在那一刻仍然活着。虽然之后由于供氧和供血的停止,这些细胞会逐渐死亡,但身体细胞全都死去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也就是说,死亡并非一下子就结束的,而是慢慢蔓延至全身。但如果真按实际情况来看的话,就会产生很多的“不方便”,如法律将无法准确界定或者交通事故现场无法判断准确的死亡时间等,因此为了方便处理许多实际情况,人类“擅自”将死亡当作了一个生命中的节点进行划分。 以前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主要通过三点:一是“心脏停止跳动”;二是“呼吸停止”;三是“瞳孔反射消失”。因为如果人活着,用光照射眼球时会本能地产生突然闭眼的条件反射。一旦出现这三种情况,医生便会对守在旁边的死者家属说“抱歉,我们尽力了”,然后他们便会大哭着伏在死者身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这就代表一个人死了。但其实这三种情况也是人为界定的,事实上即便这三种情况出现了,距离全身细胞的死亡也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然而,最近人们开始转变思想,将死亡的时间向前追溯,认为脑死亡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呢?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用时间定义和“操纵”生命,随之也诞生了新的产业。而随着新的医疗手段的出现,赚到钱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旦将“脑死亡”定义为一个人的死亡,那么即便身体还活着也可以视作这个人死了,于是便人为地“预留”出一段特殊的时间。这样做即便这个人的身体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还活着,但从其体内取出脏器等也不会被视为杀人,而取出的脏器则可以移植给其他人。也就是说,脑死亡是为了能够进行脏器移植而将死亡时间人为提前的说法,这也是基于机械论生命观而出现的“生与死”的划分方式。 和脑死亡同理,这种想法同样适用于“生”。如果脑死亡意味着一个人生命的结束,那么大脑的开始也就意味着人类生命的起点。生命究竟应该从何时算开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正如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果所示,精子游向卵子,结合后形成“受精卵”,我们当然可以将这里看作“生命的起点”,但由于精子和卵子都是活的细胞,这就意味着生命按理说在成为受精卵之前便已经存在。但在这里,我们先姑且认为形成受精卵这个新的状态才是生命“暂定的起点”吧。 受精卵形成后,细胞会不断增加,2个、4个、8个、16个……直到形成一团后,才终于能在母亲的子宫壁上“着陆”,医学上称之为“着床”。着床后,细胞会继续增加,并慢慢形成胎儿的形状。我们现在说的“生日”其实就是受精卵经过9个多月的时间,在母亲体内发育并最终从母亲身体中出来的日子,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出生那一天并非真正的生日。真正的生日应该是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天。 虽然现在人为终止妊娠的人流手术在法律上是合法的,但能够进行人流手术的时间也被法律“擅自”规定好了,这个时间被定在怀孕22个星期以内。这其实也是人类擅自划的一条线。因为人们认为在这之前,那不过是一团细胞,所以将其拿掉是可以的。但即便那只是一团细胞,其实也已经形成了胎儿的形状,终止已经在成长路上的人类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谋杀,但人流在法律上也确实是被允许的。 一旦提出新生命的起点是“脑始”,而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类的死亡这个观点的话,胎儿的大脑开始运转时才是人类生命的开始这种观点也就随之成立了。人类大脑开始运转要晚于可以人流的时间,差不多是在整个孕期的3/4时,这时胎儿的大脑开始出现各种反应,并形成意识。 因此,如果脑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脑始”意味着生命的开始,从“真正的生日”——受精卵形成那一天到大脑开始运转的这段时间也可以“为人所用”。这里说的“为人所用”是指可以作为医疗或生物学上的工具对生命进行人为的操作。也就是说,可以使用胎儿的细胞制造新的再细胞或其他。这也是基于机械论生命观所得到的结论。 通过“脑死亡”这个新的概念,脏器移植成为可能,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人因此得救。并且,通过“脑始”将可对人进行操作的时间提前,也能利用人类“脑始”之前的细胞做很多事情,这在医疗产业上同样是有利的。但无论是“脑死亡”还是“脑始”,都是人为的划分,并非医疗的进步或其他。只不过是利用开始和结束的两端将我们生命的时间“框住”了而已。 对于脑死亡这个问题,机械论生命观和动态平衡的生命观在该如何思考生命的价值这一点上完全不同。可以说,从动态平衡的生命观来看,生命就没有时间的分节点。 《石黑浩》试读: 我想创建的未来社会 关于我想创建怎样的未来社会,我的答案是:一个机器人能够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未来社会。 那么,谁来创建这个未来社会呢?是你们,或者说也是我们。 曾经,我向艾伦·凯提过一个问题,他因构想了苹果电脑的奠 原型而声名大噪。我曾问他:“我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之后,会迎来机器人被使用得更加频繁的社会,您是如何认为的呢?”这个问题惹得艾伦·凯勃然大怒。 艾伦·凯回道:“未来是由具有创造性的人创建的,而非哪个人像神灵一样告诉我们未来该怎么样。如果是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他们每个人会有自己想要创造的未来,只不过其中某一个设想会真的成为现实。究竟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自己想要创造怎样的未来。” 自听了那番话以后,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永远是:我要创建一个由各种各样的人形机器人支撑起来的未来社会。 需要人形机器人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创造未来社会需要使用人形机器人呢? 首先,人类拥有识别人类的大脑。 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学过一些有关大脑的知识,如人类的听觉对人类的声音最为敏感,我们身体的构造生来就是如此,这一点与昆虫之类的生物不一样。视觉亦是如此。经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中有一种能对人脸做出非常敏感反应的细胞。 人类的所有感知器官都是趋向于人类的,也就是说,这些感知器官是为了识别人类而创造的。因此,如果要问,对于人来说什么东西最容易产生关联,答案自然就是人类自己了。 那么,为何现在人形机器人并没有那么普及呢?我认为这是成本的问题。 社会上所有东西都在不断变得像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虽然可能在座的各位出生时,电饭煲已经能“说话”了,但以前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电饭煲会“说话”或者热水器会“说话”绝对是荒谬至极的,就好像来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神奇国度一般。 曾经,人们认为家用电器可以“说”出各种语言、能够主动发出信息这件事绝对是天方夜谭,但如今这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因此,我认为一旦这些东西的成本降低并且能够量产的话,它们越来越像人也是必然的结果。 甚至可能突然有一天出现一种小型机器人,它浑身上下都是替代遥控器的面板也说不定。至少现如今,计算机动画(CG)做出来的小助手就有很多。 先不论最终用途,现在无论是Windows还是智能手机都具备了语音助手的功能,只要对着机器说话,它就会做出相应的回答。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推出的智能机器人Sota也是拥有类似功能的机器人,虽然我不知道大家在店里是否会利用Sota寻求帮助,但一旦有什么新东西被发明出来,人类总会先把它做成CG人像或者智能小助手的样子。 之所以这样做,我认为是因为这种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虽然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机器人最后都必须跟人类变得一模一样,但至少会越来越接近人的样子。\" \"★“ZUI后一天,ZUI后一课”,各行业精英一次讲完一生积累的经验,为年轻人献上一堂“成长必修课”。 漫画家西原理惠子 、电影导演大林宣彦、日本“现代机器人之父”石黑浩、生物学家生福冈伸一,用一堂课讲一生积累的经验,为年轻人献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包括女性的自我、行业和技术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以及从业经验、关键知识和自我成长历程。 ★聚焦当下最前沿的思想与普遍社会话题,拓展思维,丰富认知维度。 探讨女性自我意识、年轻人寻找自我价值、生命价值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电影与人生、动态平衡的生命观等命题,极富前瞻性和洞见。提供了与众不同的看待世界和问题的视角,值得借鉴与深度思考。与名家们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拓展眼界与思维,丰富看世界、认识自己的维度。 ★兼具思想性与实用性,在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里,送给青年的人生进阶指南。 探讨所有人成长中都会面临的问题,任何深处迷茫、转折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 为年轻人答疑解惑,既有人生观、生命价值、行业流变与社会思考、人类本质与未来的探讨,又有求学、求职、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建议和分享。他们对人生的赤诚和对理想的虔诚,让人敬佩和感动,展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