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 乔天一//张辉//安晓良//廖根勇//孙建民等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2.63
折扣购买: 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ISBN: 978710109966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5 老子主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是因为他 不擅长处理邻里关系吗? 我国有一句谚语,叫作“远亲不如近邻”。邻居 虽然跟我们没有血 缘关系,甚至素不相识,但是由于住得很近,可以在 遇到难处时互相 帮助。如果我们的邻里关系处得好,不仅能创造一个 和睦的环境,而 且能够解决很多现实中的问题,这也正是古人重视与 邻居搞好关系 乃至于主动选择邻居的原因。然而,我国古代的一位 思想家却主张住 处邻近的人们最好“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为什么呢 ? 说出这句话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 他在著作中提 出:小国寡民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在那里,人们看 重生命,不肯冒险 迁徙到远方。在这样的社会中,各个小国之间非常近 ,可以望见彼此, 也能互相听见各家中养的鸡鸣犬吠的声音,但是人们 直到老死都不来 往,这就是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在这 样的社会中,人们 能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由于生活上的需求很少,不 需要使用各种工 具,因而无须过多地思考,以至于产生互相算计、互 相攻击的念头。而 且,由于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也就可以一生不与外人 往来,过着简单的 日子。 老子的主张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在 老子生活的时 代,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 难。老子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人和人之间互相算 计,而各种工具 的发明和使用,又加重了算计的程度,破坏了淳朴的 风俗。因此,老子 强调清静自然,希望以能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简单生 活来削弱人们的 欲望,通过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来往,让社会回到自然 淳朴的状态,认 为这样就可以改变社会上你争我夺、朝不保夕的现象 。所以,老子之 所以主张人要“老死不相往来”,不是因为他不会处 理邻里关系,而 是因为他有从混乱中拯救人民的良好愿望。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老子对于小国寡民的向往 和追求,虽然有 他的良好用意,但却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 展,无论是人与 人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必然会变得越来 越复杂,这不是 社会的倒退,而是社会的进步。正因为人类有了职业 、地位的区别, 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才促使人这一物种跨人了文 明时代。老子理 想中不使用工具、近邻之间互不来往、大家都能吃饱 穿暖的小国寡 民,是原始社会被美化的投影,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的。真正按照老 子的观点去做,只能使我们回归到人类寿命极短、生 存毫无保障的原 始社会。 6 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是强调水资源的珍 贵吗? 春秋时期,各国战乱不断,人民痛苦不已。面对 这种社会现实, 老子提出了“不争”的政治主张,希望统治者放弃战 争,结束人民的 痛苦。 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频繁发生战争,是人们的 贪欲所导致的, 只有人们不再相互争夺利益,才能避免战争。为了形 象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老子用“水”这种最为常见的物质进行比喻, 提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最高 境界的善行应该 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却不和万物争夺利益。 但是,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不 争众人之利。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处于所有 人都厌恶的地方 却依然从容自若,这说明水的品格最接近自然的本源 “道”。 当时,楚国令尹孙叔敖的行为就很好地诠释了这 一点。孙叔敖在 退隐之时,楚王曾经要封给他一块肥沃的土地来养老 ,但是孙叔敖断 然拒绝。他说,别的人都有自己的本领,自己却愚笨 无能,只是把吃饱 饭作为自己的根本,请求楚王给他一块贫瘠的土地就 好。有的人对孙 叔敖的这种行为感到不解,但是孙叔敖的行为却很符 合老子“不争” 的观点。他这是在告诉他的政敌们,自己与世无争, 不会再贪恋权力, 只祈求能安享晚年。当大多数人都在争夺权力的时候 ,孙叔敖却只争 安宁,这让他避免了政坛的纷争,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 其实,老子强调“上善 若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水具有坚毅、谦逊、纯洁的 品格,老子希望人能够像水 一样,谦逊有礼,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所以说,老子所说的 “上善若水”并不能理解为 强调水资源的珍贵,而是老 子对人性的一种期待。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