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杏林之家 黄旭华祖父黄华昌,是一名武秀才,而且粗通医 术。黄华昌育有三子,黄旭华父亲是黄华昌二儿子, 名树穀,号育黎,清光绪十九年(1892)农历十月初一 生于揭阳县新寮村。 黄树穀年轻时就读于揭西五经富道济中学,黄旭 华的母亲曾慎其也在当地的五育女校读书。黄旭华的 外祖父是当地有名望的医生,黄树穀遵岳父之命中学 毕业后即与曾慎其完婚,随即夫妻一起进入汕头教会 所办福音医院跟随英国医生研习医术。黄树穀专修内 科,曾慎其主习妇产科。1919年,夫妻二人毕业后正 式移居汕尾,一起在汕尾福音医院从事医疗服务。 1920年,夫妻俩在海丰县捷胜镇开办“黄育黎医务所 ”,在那里他们生下了黄旭华的大哥黄绍忠。1921年 ,黄树穀夫妇又将医务所迁至田墘镇,并增开了“育 黎药房”。在田墘,黄树穀夫妇陆续生下黄旭华院士 等六子二女,并在此终老一生。 黄树穀先生与夫人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医务, 开办医务所,经营“育黎药房”。夫妻二人悬壶济世 、仁慈博爱,在当地渐渐具有了较高声望。新中国成 立后他们的诊所和药房加入了联合诊所和当地的卫生 院。黄旭华在1945年投考和就读上海交通大学时,学 生登记表中填写的通讯地址即是“广东海丰田墘育黎 药房”。 据黄旭华回忆,当时他们家还有块薄地,一般用 来种植花生和番薯,番薯当时是他们家人的主要粮食 ,黄院士笑称他是吃番薯长大的。收获的花生则在自 己家的作坊中榨成花生油,然后偷偷用帆船走私到香 港去卖,这样能够获得尽可能丰厚一点的收入。据史 料记载,由于海丰临海,距离香港不远,新中国成立 前走私农产品去香港售卖是当地人的重要生活来源。 行医、种植而外,黄树穀先生还利用行医卖药积 累的一点家资兼营商贸。首先是在香港开办米铺。 1927年,黄树穀到香港油麻地先独资、后合资分别开 办了“广和兴”、“广裕兴”两间米铺,常年请人打 理,专门售卖暹罗(今泰国)大米。其次是往来香港与 海丰之间走私贩运粮油及一些日用品。第三是经营盐 田。行医经商赚了一些钱之后,黄树穀于1938年盖起 了一幢二层半的楼房,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一大家子人 居住,医务所和药房也不再租用别人的房子。但是, 经商也给黄树穀先生带来一个终身遗感。在一次米店 跺大米堆时,黄树穀自高高的米墩上不小心摔下来, 治疗不善落下了终身的不时的剧烈疼痛,为了缓解和 麻醉痛楚,黄先生甚至偶尔吸食鸦片。 黄树穀先生及夫人行医、种植、经商,也算薄有 资产。但黄树穀夫妻二人行善济世、乐善好施、兴资 办学、热衷公益,因此一家人生活简朴,生活水准和 当地一般人家基本一致。然而,即便如此,黄树穀先 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被划定为工商业兼地主的成分 ,其妻子也因此而饱受磨难。 自祖父黄华昌起,经过黄采岩、黄树穀两兄弟的 努力,黄家行医在当地就博得了较高的地位,黄家也 俨然成为海丰田墘一带有名望的杏林之家,黄家的长 辈也就希望子女继承传统。据黄旭华回忆,黄树穀夫 妇自小就希望黄旭华学习医术,将来成为一名好医生 。而黄旭华院士本人耳濡目染,打小也是希望自己将 来成为一名像母亲曾慎其女士一样的好医生。 仁义双亲 黄旭华院士父母亲不仅具有作为医生和商人所应 有的基本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在行医问药、经营处 世中所体现的大仁大义。在汕尾市海丰田墘镇,至今 仍传颂着黄树穀先生和曾慎其女士诸多仁义之举。 黄树穀先生具有朴实的爱国情感和刚毅勇敢的客 家传统。日寇侵入海丰田墘后,基于他在当地的声望 和影响,希望他能帮助日本人做事,出任维持会长一 类的角色,黄树穀一口回绝。日寇小军官把黄树穀一 脚踢翻在地,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并以家人胁迫, 可他还是不答应,回答说就算被杀也决不做日本人的 走狗。曾慎其见孩子们被吓得蜷缩在墙角,急中生智 上楼拿了一叠钱币塞给领路的汉奸,汉奸见钱眼开, 与小军官嘀咕一阵子后才恶狠狠的离开。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