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文艺复兴艺术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美]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Jeffrey Chipps Smith),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艺术史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欧洲艺术(尤其是1400—1700年间的德国艺术和荷兰艺术)。他的主要著作有《晚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雕塑》(German Sculpture of the Later Renaissance,1994年)、《北方文艺复兴艺术》(The Northern Renaissance,2004年)、《丢勒》(Dürer,2012年)等。 译者简介 钱赫,北京大学文学学士、艺术硕士,译有《鲁本斯》(“艺术与观念”系列)等。
内容简介
引 言 概述某一段艺术史时期需要对内容和结构做出基本取舍。大部分这类文本以人物生平为线索,描述从一个艺术家到下一个艺术家的演变轨迹。这一写作方式由来已久且备受推崇,1550年,画家乔尔乔·瓦萨里(1511—1574 年)那本叙述意大利艺术家生平的著作就以此形式写成。另一些文本则是根据艺术形式或是地理区块,巧妙地将内容分为若干章节,常常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国家、地区或城市。这两种写作方式皆有其优势和局限,我选择了一种更为宽泛的语境方法,将艺术置于该时期重大的创造和文化发展中来考察。艺术始终是其周遭环境的产物,它原本就牵涉到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某一作品的理解常常随时间流逝而不断深化。一些宗教画作在宗教改革的动乱中幸存下来,是因为它们的美学而非宗教魅力。本书详细地考察了数量相对有限的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强调艺术的体验性特质。对扬·凡·艾克(约1390—1441年)、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年)等几位著名画家的探讨贯穿了数个章节,而这些章节的内容安排也有其次序逻辑。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时期的地理信息和年代范围。 在临近1499年的时候,纽伦堡的指南针工匠埃哈特·埃茨劳布发表了他绘制的《中欧路线图》(Roadmap of Central Europe,图1)。1492年至1494年间,埃茨劳布的同乡马丁·贝海姆制作出已知最早的地球仪,他称其为“地球苹果”(Erdapfel;图2)。当地画家老格奥尔格·格洛肯东(活跃于1484—1514年)参与了这两个项目,印染了地图并为地球仪上色。这两件制图方面的杰作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北部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和精神视野。埃茨劳布的地图乍看去让人迷惑,因为现代观看者无法立即辨识出地图描绘的区域。16世纪之前,地图的方位尚未标准化,埃茨劳布将罗马放在了顶部,因为他的木刻版画旨在帮助朝圣者前往这座教皇之城,参加1500 年的大赦年欢庆。丹麦等北方诸国被置于底端。这是一幅实用地图,如果旅行者将埃茨劳布制作的指南针放在地图底部并遵循印在上面的说明,它就能指引旅行者到达目的地。图上的小圆点表示城镇间的相对距离及最近路线。地图上还标注了一些地形特征(如阿尔卑斯山脉)和朝圣地点。 埃茨劳布的《中欧路线图》展示了本书的地理范围,从克拉科夫到巴黎,从北海到阿尔卑斯山脉。读者将会像埃茨劳布那个年代的旅行者一样,穿越法国、低地国家和德语国家。埃茨劳布将纽伦堡置于他世界观的中心,而这座城市即便称不上是“轴心”,也会在我们的叙述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和欧洲东部的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厚,但这些地区对约1380年至1580年间——即北方文艺复兴时期——横扫欧洲北部的广泛艺术创新参与较少。 这幅地图对本书的叙述也富有启发,因为它没有明确的政治分界线。一些手工上色的副本,例如插图所示藏于慕尼黑的版本,用淡彩标示了不同的国家,但印刷版本的地图并未特意展现国家边界,可能是由于这些界线总在变化之中。现今的边界并不能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地方、地区和国家区划,例如图中用白色标示的神圣罗马帝国,包含了德国、北尼德兰、意大利北部和法国部分地区。神圣罗马帝国由查理大帝(800—814年在位)建立,原本是对西罗马帝国基督教意义上的复兴。虽然看似领土广阔,但它实际上是由若干地区拼凑而成,这些地区彼此竞争,缺乏政治和文化凝聚力。这些国家的政治版图丰富多样并且不断变动,包含各类行政区、公爵领地、郡县、公国、主教辖区、教会地产、帝国自由市和其他管辖区域。许多国家因家族纽带和/ 或封建效忠关系而相互联结,这些联结关系也时强时弱。 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统治下的法国与其先祖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统治下的法兰西王国相比,领土更为广阔,国力也更加强盛。而低地国家作为北部欧洲的商贸重地,在1400 年以前都是17个较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的联合。但这一地区在“好人腓力”公爵(1419—1467年在位)的统治下成为勃艮第王国的核心区域,在财力和军事实力上均超过相邻的帝国和王国。全盛时期的勃艮第王国包括低地国家、法国东北部、勃艮第家族领地以及其他一些领地。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1467—1477年在位)于1477年在南锡的战场上突然身亡,勃艮第家族对尼德兰的统治也随之土崩瓦解,法国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占领了富庶的阿尔图瓦地区和勃艮第家族的领地。通过勃艮第女公爵玛丽(1477—1482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1493—1519年在位)的联姻,低地国家剩下的勃艮第领土转归哈布斯堡家族所有。他们的儿子“美男子腓力”(1482—1506年在位;1504—1506年任卡斯蒂利亚国王)和孙子即未来的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6年在位;1506—1556年任勃艮第公爵)继承了剩余的这些勃艮第家族领土。查理的儿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加重税负,限制公民权并派遣占领军镇压政治和宗教上的异己势力(见第十一、十二章)。16世纪70年代,民众的不满引发了内战,最终使得尼德兰分裂为两个国家:以天主教为主的南尼德兰,即如今的比利时;以新教为主的北尼德兰,即如今的荷兰。 埃茨劳布的地图描绘了诸多城镇,大部分北方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就将诞生于这些城镇。但地图上是看不见城镇之间的文化联结的。一些城镇的语言共通,尤其是高地德语、低地德语或法语;使它们联合或分裂的因素还有宗教,特别是16世纪20年代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见第十一章)。贸易往来联结了整片大陆。在1160年至1669年间,汉萨同盟在整个波罗的海和北海区域都建立了商业联系。汉萨同盟在其鼎盛时期有超过180个城镇加入,影响范围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直至西班牙和意大利。奥格斯堡和纽伦堡等南德城镇与整片大陆上的商贸伙伴保持着紧密联系。德国商人设立在威尼斯的商行“德国商馆”是商品和艺术品的重要销售渠道。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 年第一次远航美洲,承认了欧洲之外还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贝海姆制作地球仪的时间还早于此。贝海姆根据葡萄牙人的地图和自己的航海经验,准确地绘制了非洲和亚洲南部的地图。1519—1522年,斐迪南·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和其他的航海发现(见图145)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随着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皇帝查理五世的确有理由自豪地宣称,哈布斯堡家族领土上的太阳永不落下。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在1520年停留布鲁塞尔期间,欣赏了来自“新的黄金之国”墨西哥的物件。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此生还从未曾见过如此令我欢欣鼓舞的东西,其中有许多精妙的艺术品,我惊讶于这些异乡人的心灵手巧。实际上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我的感受。 …… ◎兼顾广度与深度,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全面概述北方文艺复兴这一重要的艺术史时期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走向现代的重要转折点,相比于历来备受研究者和读者青睐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念与艺术,“北方文艺复兴”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在这本书里重点梳理了14—16世纪北部欧洲发生的观念变革与艺术运动,分主题概述了这一时期阿尔卑斯山以北诸国的艺术发展。另附详细的参考书目、艺术年表和艺术家小传,为读者深入了解北方文艺复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图文并茂,详细考察北方文艺复兴时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逾240幅全彩插图,收录了扬·凡·艾克、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小汉斯·荷尔拜因等大艺术家的杰作,也收录了佚名工匠、建筑师、雕刻师的精美作品,并对作品做了细致的分析。进口特制纸四色印刷,采用耐久性好、不易变形的特种软胶胶装,简约平整,力求提高读者阅读的愉悦度与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