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407/16/20230407161016501.jpg)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中国通史(1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精)
ISBN: 9787508086620
卜宪群,安徽南陵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院历史学部专业资格评审委员哙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泰汉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曾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解。出版《泰汉官僚制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主持)、《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主特)、《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主编)等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哲》《史学月刊》《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周公摄政 克商后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临终前,他召 见弟弟周公,把年幼的太子诵托付给周公。周武王深 知,他即将留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他需要给 这个新兴的王朝找一位可靠的监护人。这个被选中的 人就是周公。周武王一定不曾想到,他的这个应急之 举,不仅给西周王朝奠定了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 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根基。 周公东征。从2004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岐山县 西北的凤凰山南麓周公庙附近,陆续发现了二十二座 拥有墓道的高等级墓葬。其中,有十座拥有四条墓道 的墓葬,四座三条墓道的墓葬。和它们相伴的是七千 多片甲骨,其中有刻辞的甲骨六百八十八片。多片甲 骨中有“周公”两个字。墓道是商代以来,高级贵族 墓葬的重要标志之一。墓道的数量越多,标志着墓主 人的身份越高。四条墓道则是现在发现的墓道的最高 等级。此前发现的等级最高的西周墓葬,也只有两条 墓道。甲骨是商周贵族占卜用的工具,历年的考古经 验表明,占卜甲骨只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出现。周公庙 的发现表明,埋葬在这里的是西周王朝身份最高的贵 族家族之一。学者推测这里和周公家族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家族的每一位族长都被称为周公。他们中间最 有名的一位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名为 旦,在后世周公成为了他专有的称谓。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诵即位,他就是西周 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 局。这个大局统揽的摄政者,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他的 政治理想,在东部地区,一场酝酿已久的叛乱,已经 席卷而来。 周武王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商都,迫使商王纣自 杀,看似以摧枯拉朽之势终结了商王朝的统治。但是 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真正摧毁商人的根基。在离开 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 继续统率商人。同时他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 叔于其周围,监视和防备商人的活动,号称三监。这 种监视的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化。回到镐京的周武王, 夜不能寐。该怎么样让这些殷人真正臣服,该怎么样 统治这并不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在余下的日 子里他没有,也来不及拿出更好的办法了。 蛰伏在商人旧地的武庚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东 山再起的时机。现在这个时机到来了。他挑拨对周公 摄政感到不满的三监,联合起来进行叛乱。和商人关 系密切的奄和蒲姑两国也伺机而动。整个王朝的东部 地区陷于混乱之中。在仔细权衡了形势之后,周公果 断决定率军东征。 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远远超 出了人们的想象。东征的周公是坚定的,不彻底镇压 这次叛乱,他绝不班师。凯旋的周公脸上并没有胜利 的喜悦。他在思考,在回想那场刚刚过去的,牺牲了 他成千上万士兵的战争,他要彻底解决周武王留下的 问题。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在夏商就已经存在 。一般认为,那时的分封制度,是在氏族方国的自然 分化之下形成的,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把它 们纳入夏商王朝的统治之下。周武王克商之后,沿袭 了这种做法。像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殷,继续统率殷 人,就是这种做法。他同时立了自己的三个弟弟为三 监,想防范武庚。但是,三监之乱说明这个办法行不 通。与以往的分封不同,从周公摄政时期开始的大分 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政治行为。 它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推行分封的方式 ,用政治手段人为地建立经过设计的政治格局。周公 成王时代的大分封,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 为主。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称,周公制天下,“立七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簋铭文, 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 命过程。这篇大约一百三十字的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 份西周分封制度的具体样本。 在分封之前,周康王认真考察了地图,确定了分 封的范围,并在宜地的宗庙举行了祭祀。然后在一个 特别选定的日子,举行仪式,宣读册命的诰辞:将虞 侯夨改封到宜地,做宜侯,给予一系列的封赏。虞侯 夨改封于宜,是因为周康王认为需要加强对南方的控 制。每一个受封的西周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 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这 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这样那样的义务,而其中最重 要的就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经过大分封, 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局面。诸侯国 享有相当的自治权利,王室则通过对其执政卿的任命 ,和由王朝直接派遣官员监国来实现对诸侯国的控制 。每一位新的诸侯国君即位时,必须得到周王的册命 ,他的身份才能得到正式的认可;诸侯国君还必须在 固定的时候去朝见周王。 在宜侯夨的封赏清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几 条: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廿,厥□邑卅又五 ,□□百?又卌。锡在宜王人□又七姓。锡郑七伯, 厥□□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 宜侯夨在被封在宜地的同时,还受封有一定的民 众。这就是西周分封制度的核心“授民授疆土”:受 封的诸侯,会同时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封授。 每一个分封都有明确的目的。卫国(初封朝歌, 今河南淇县),是周公之弟康叔封的封国,商都朝歌 所在。伐灭武庚后,康叔受封于此,目的是在原来的 商人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 鲁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 原来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 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控 制。 齐国(今山东淄博),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 周公东征的另一个主要讨伐对象蒲姑所在。齐国的受 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 燕 国(初 封 今 北 京琉 璃河),是姬姓王室 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燕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 的少数族。 晋 国(初 封 今 山 西翼 城县),是成王之弟 唐叔虞的封国。晋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 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 P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