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王国--听斯坦纳讲华德福教育
作者简介
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人智学(Anthroposophy)的创立者,华德福教育创始人。 1861年2月27日,斯坦纳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爱哲学,自称在16岁已经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8岁进入维也纳高等技术学院学习,求学期间,他对歌德的文学及思想情有独钟。1880—1897年,他来到德国魏玛,并在这里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开始了自己的思想之旅。1931年,他创建了国际性的人智学社团,其中心在瑞士多纳赫的歌德大殿。 斯坦纳的成就涉及医学、科学、哲学、农学等诸多领域,但最为著名的还是他在教育学方面的成就——华德福学校的创立以及华德福教育法的形成与发展。斯坦纳主张以“灵性”的角度看待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希望通过重视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扭转世界过度物质主义的倾向。斯坦纳和他基于人智学的教育观点及方法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每次他关于人智学和教育学的演讲总是座无虚席。据报道,斯坦纳演讲的门票场场售尽,并且每次演讲都会获得“长达数分钟的拍手鼓掌与喝彩”。 斯坦纳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自由的哲学》(1894年)、《歌德的世界观》(1897年)、《神智学》(1904年)和《我的生活道路》(1924)。曾开设讲座5000多场、常年在欧洲多国讲学,可谓知识界的“超人”。至今,欧洲各地还存在着以他的思想理论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而他对世界教育改革,特别是儿童教育改革产生的重要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内容简介
第一讲 (1924年8月12日) 亲爱的朋友们: 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准备好要在英国建立一所基于人智学 人智学(Anthroposophy)是由鲁道夫·斯坦纳创立的一派哲学,他认为人智学是一种灵性科学,希望扭转这个世界过度朝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译者注理念的学校了,这让我深感满足。这也许是教育史上一个真正重大且深刻的事件。这样的话听起来也许不够谦逊,但是,教育改变即将由建立在人智学基础上的教育艺术所引导,这确实是一件相当特别的事情。同时,更令我感到万分欣喜的是,教师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人智学教育的特殊品质,在内心燃起的激情的推动下,他们建立了第一所教师学院。可以说,绝非改革的狂热促使教育需要更新换代,推动我们所作所为的是我们完整地感受并体验到,人类在文明和文化生活方面正进行着演变与进化。 谈到教育,我们当然完全清楚地认识到,在整个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诸多卓越的教育家为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这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很好,并且都使用了各种可能的方法进行尝试,但是关于人类本身的真正认识还不够充分。这些教育理念产生于对人类本身没有真正认识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物质主义充斥了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过程自15世纪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当人们阐述自己关于教育改革的理念时,他们就像是在沙堆上进行建筑,甚至是在比沙堆更不牢固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教育法则都建立在“生命应该是什么样”的各种情感表达和主观意见之上。在那个时代,人们根本无法了解关于人类的一切,并做出如下发问:“人类来到这个尘世之后,我们该如何发掘人类隐于其身、由上天所赐且伴随终生的天性呢?”这是一个可以以抽象的方式发问,但也是一个真正了解人类身体(body)、灵魂(soul)和精神(spirit)的知识之后才能具体回答的问题。 这就是物质对于当今人类的意义。我们关于人类身体的知识在迅速地发展。经由生物学、生理学和解剖学,我们已经获得了关于身体的非常先进的知识。但是,从现有的角度出发,每当我们想要获得关于人类灵魂的知识时,总会陷入一片僵局。这是因为所有与人类灵魂有关的事物都只不过是一些虚化的名字和词语而已。现如今就连思考、情感和意愿这些词语,我们还是无法在普通心理学中确定它们的实际意义。我们仍然会使用诸如思考、情感和意愿这些词语,但当我们提及这些词语时,全然不知它们在灵魂中都对应些什么。所谓的心理学家对于思考、情感和意愿的探讨不过是一些浅薄的涉猎。这就像下面这种情形一样:尽管一位生理学家可以一般性地谈论人类的肺部和肝脏,但他完全分辨不出一个孩子的肝脏和一个老人的肝脏有何不同。我们关于身体的科学知识很先进,今天任何一位生理学家都能够发现孩子的肺和老人的肺有何不同,或者孩子的头发和老人的头发有何不同。生理学家能够注意到所有这些不同。但是,思考、情感和意愿只是说出口的几个名词而已,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举例来说,人们并不了解,意愿出现在灵魂之中,它是幼稚的、初级的,而思考则是成熟的、高级的。实际上,在灵魂中,思考是成熟的意愿,意愿是幼稚的思考。因此,与灵魂相关的一切都包含了幼年与老年,两者在人类身上同时存在。 即便是在年幼的儿童的灵魂中,成熟的思考和幼稚的意愿也是同时存在的。确实,这就是现实。但是,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如何像解释身体的存在一样解释这些关于灵魂的现实,因此,作为儿童的教师,我们处于十分无助的境地。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医生,但你完全分辨不出孩子和老人有何不同,你当然会感到无助。但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并不存在,因此教师自然无法像医生解释人类的身体一样解释人类的灵魂。而人类的精神就更别提了,人们无法谈论它,甚至没有什么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它。除了“精神”这个词之外再没有别的词能够对它进行描述,而“精神”这个词本身也表达不出什么意义。 因此,我们现在还不能冒险谈论关于人类的知识。我们经常觉得教育在各个方面都不行,某些特定的事情必须加以改进。没错,但是如果我们对人类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对其进行改善呢?也正是因此,以往所有的教育改革理念可能都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出发点,但这些理念完全没有包含任何关于人类的知识。 这样的情形甚至在我们自己的圈子里也有所体现。因为,在今天,只有人智学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关于人类的知识。我这样说并不是出于任何派别之心或狂热的立场,而是因为那些寻求关于人类自身知识的人们一定能够在人智学中找到答案。显而易见,教师的工作必须以人类自身的知识为基础。正因为如此,教师们自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自然而然地,他们要从人智学中获取这些知识。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们“新型教育方法的基础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人智学一定就是那个基础。”但是,即使在我们自己的圈子里,也还是有很多人试图极力否认人智学,在宣扬某种基于人智学的教育方法时极力不让人知晓人智学的存在。 有句古老的德国谚语说:请给我洗澡,但别把我弄湿 英文为Please wash me but don抰 make me wet,这句谚语用来形容只看重结果,却不愿为之付出。—译者注。许多教育项目都是按照这一谚语的心态推动的,这样是不行的。你们首先必须要心口一致地诚实思考和表达。所以,如果有人问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那么你一定要说:“将人智学作为一切的基础。”你一定不能否认人智学,因为它是你获得关于人类自身知识的唯一途径。 当今的文化生活缺乏关于人类的知识。对于需要深入了解的世界、生命和人类来说,我们有的只是一些理论,缺乏栩栩如生的洞察。真正意义上的洞察会引领我们在生活中走向真正的实践,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进行这样的实践。你们知道现在最不切实际的是什么人吗?答案不是科学家。因为,尽管科学家们对生活既笨拙又无知,但是他们身上的这些缺点是可以被人清楚地看到的。对于那些最糟糕的理论家、最差劲的实际操作者来说,他们的这些缺点是无法被人觉察到的。这些人往往被称为实际的人,他们通常都是商业界、工业界或银行界的人,他们运用理论想法来掌管着实际的事物。来自理论的想法组成了现如今银行的所有部分,其中并没有任何实际的部分。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还会说:“银行就应该是这样的,实际的人就应该这样做事。”因此他们让自己适应这种不实际的行为方式,而且没有人意识到这种行为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不切实际。现如今,所谓“实际的生活”在各个方面都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能够毁灭世界文明的事件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你将会知道世界大战无足轻重,它只会是一个开始,一个序幕而已。实际上,世界大战就是由这种不切实际的思考方式引起的,但这只是一个序幕。现在,最要紧的是,人们不应该继续沉睡,尤其是我们这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将它自身与人体的所有部分—身体、灵魂和精神—联系起来。我们也希望身体、灵魂和精神这三大要素能够广为人知。 由于我们的课程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能介绍关于身体、灵魂和精神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以便为在座各位进行教育和教学指引方向。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目的。但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在座各位一定要努力将你们的观察集于人这一整体,这一点我们在一开始就提过了。 现如今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如何确立的?人们对儿童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你,这个儿童有这样或那样的品质,一定要学这样或那样的内容。之后人们想的就是怎样教育儿童学习这些内容,甚至怎样教育才能让儿童快速且有效地学习。但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儿童呢?12岁以前的孩子都可以被称为儿童,或者再多个几年,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人们一定要意识到,儿童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从整体的观点来看,生命是一个统一体,你不能只考虑儿童期,而应该从生命这一整体考虑。也就是说,你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这一整体。 设想一下,班里来了一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对我来说,这个孩子苍白的脸颊就像一个等着我去解开的谜。他脸色苍白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就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这个孩子来学校时可能脸颊还红扑扑的,是我对待他的方式让他变得脸色苍白。我必须承认这种可能性,还要能够判断出导致他脸色改变的原因。也许我会发现是我给了他太多需要牢记的内容,导致他的大脑过于疲惫。如果我不承认这种可能性;如果我是一个目光短浅的老师;如果我认为不论这个孩子脸色红润还是苍白,我都要不惜任何代价继续进行我的教育模式,那么这个孩子的脸色会一直苍白下去。 假如还是这同一个孩子,在他50岁的时候观察他时,我也许会发现他患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症,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发病。只有我知道,是我在他八九岁时对他记忆的超负荷要求导致的结果。你们看,50岁的成年人和八九岁的孩子本就是一体,他们是同一个人。我必须知道我的行为在四五十年后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后果。因为人的生命是统一的,生命中的一切都相互联系着。对我来说,仅仅了解这个孩子是不够的,我必须从整体的角度了解他这个人。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总是尽可能地教孩子们一些事物的准确定义,希望他们能够准确掌握这些概念,比如,这是一头狮子,那是一只猫。但他们应该一直保留着我们给他们的定义直到衰老去世吗?现如今,没有人觉知到人的灵魂也一定要随着年龄一起成长。如果我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所谓“正确”的观念,那么他的一生都会按同样的观念去理解。这就像我在这个孩子3岁时给他买了一双鞋,而在今后的每一年都再定做一双一样大小的鞋。但孩子一直在长大,他会穿不下这双鞋的。人们会注意到这种行为,你不能让孩子一直穿一双一样大小的鞋,这样做太残忍了!然而,当我教给孩子一个无法和他一起成长的固定想法时,我恰恰就在做同样的事情。当我给他灌输一些我希望能够永久存在他脑海中的想法时;当我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弄得他心情烦躁,而没有给予他能够进行扩展的灵活观念时,我都是在不断地压抑他的心灵,试图将他的心灵塞进固定的观念中。 如果有人问起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那么你们可以用以上这些内容进行回应。你们可以告诉他,在教育中你必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一个不断成长的、有生命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想法。 (1)华德福教育奠基之作。华德福教育创始人——斯坦纳博士在本书中对人智学基本观点进行了集中的阐述,全面呈现了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做法。 (2)了解华德福教育的必读书籍。本书是了解华德福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在今天,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儿童教育的整体观等仍对我们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推荐教师和家长将此书作为必读书籍。 (3)译本权威。本书由我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霍力岩教授领衔翻译,译文活泼流畅,特别增加了“译者导读”,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华德福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