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简介
黄连忠,一九六三年生,籍贯为山东省牟平县。学术专攻中国佛教思想、中国哲学史之研究。著有《宗密的禅学思想》等
内容简介
今据正禅①而论,但说有四:第一,释初禅修证,如经偈②说: 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离生及喜乐, 是人入初禅。已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定! 如人大热闷,入冷池则乐。如贫得宝藏, 大喜觉动心,分别则为观,入初禅亦然! 依此偈中,具明修证初禅之相,但意难见。今当分别就明初禅中,开为三别:第一,释名。第二,明修习。第三,明证相。 第一,释名:所言初禅者,禅名支林③。行者初得支林之法,故名初禅。复次,觉观等法,名之为支。行者修初禅觉观之法,必于前发,故说觉观,名为初禅。 问曰:若言在前发得,故为初禅者,欲界、未到地④(定),最在前发,何故不得受初禅之名? 答:禅名功德丛林⑤。欲界、未到等,未有功德支林之法,虽复前发,不名初禅。复次,《摩诃衍》⑥说,欲界、未到、中间,智多而定少,是处非乐,既非正地,是故不得受初禅之名。复次,言初禅者,亦名“有觉有观三昧”,为有人疑言,觉观心中无定,是故佛说觉观三昧。《地持论》⑦说:名觉观俱禅,此禅发时,必与觉观俱发,亦名圣说法定。此定内有觉观,语言道未断,故与说法之名,如是等种种名字不同。 第二,明修习。复开为二:前明所修之法,后辨能修之心。第一,明所修法者,即是“阿那波那”⑧,为修习根本初禅之法。就中即有三意:一、释息名。二、辨息相。三、明用息不同。 第一,所言“阿那波那”者,此是外国语,秦言⑨阿那为入息,波那为出息。《安般守意三昧经》⑩言:“安”之言生,“般”之言灭。若约息生灭明义,如上说。若约心生灭为语,是则不定。今用入出息为正番?。二、辨息相中,有四: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分别四种之相,具如调息中说。但数风则散,数喘则结,数气则劳,数息则定。行者应当舍三存息,善取不声,不结?,绵绵若存、若亡之相而用之。三、明用息不同者,一师教系心数出息,所以者何?数出息,则气不急,身不胀满,身心轻利,易入三昧。有师教数入息,何故尔数入息?一者易入定,随息内敛故。二断外境故。三易见内三十六物故。四身力轻盛故。五内实息贪恚故。有如是等胜利非一,应数入息。有师教数入出无在,但取所便而数。无的偏用,随人心安,入定无过。即用三师所论,皆不许出入,一时俱数。何以故?以有息遮病,生在喉中,犹如草叶,吐则不出,咽则不入,此患生故。又师依四时用数,今所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