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第三十七辑)
作者简介
蒋寅,1959年生,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编委。著有《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等。 巩本栋,1955年生,文学博士,历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延世大学校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2004),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和域外汉籍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8)、《唱和诗词研究》(中华书局,2013)等。
内容简介
《中国诗学》第37辑 真德秀文学批评的“自得”之旨 高艳秋 真德秀在《文章正宗纲目》中说:“《三百五篇》之诗,其正言义理者盖无几,而讽咏之间,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谓义理也。后世之作,虽未可同日而语,然其兴寄高远,读之使人忘宠辱、去系吝,翛然有自得之趣。”〔1〕在真德秀看来,义理是诗的灵魂,“自得”是读诗的收获和境界。在宋明理学的诸多范畴中,“自得”的涵义丰富。明代心学家陈献章将其所创立的学说称为“自得之学”,并藉诗歌以宣扬其学说的义旨。张健认为“儒家心学与诗学的贯通,至白沙之学始达圆融之地。”目前学界关于义理与“自得”的问题有诸多研究,但在文学批评领域探讨“自得”的比较少见。〔2〕真德秀从“自得”理念出发,贯通哲学与文学的联系,并将“自得”之义运用于诗文评论和创作中。本文拟就真德秀诗文批评中的“自得”意味作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真德秀对于“自得”义理的阐释 《西山读书记》是真德秀及其后人编著的读书札记,记载了真德秀日常所录儒家经典及先儒的注解,也记录自己的读书见解。“自得”就是真德秀重要的读书收获。据统计,在《西山读书记》中,“自得”一词出现多达九十余次,在不同语境下,“自得”之义也有不同。首先,真德秀记录孟子之说: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3〕 孟子关于求道问学的经典论述以“自得”为精髓,如何理解孟子所言,真德秀分别引用了朱子、程子、南轩三位理学家的注解来加以阐释,他本人虽未加案语,但从他所选录的三条注解便可探知真德秀对“自得”之说的认识。 其一,“自得”与知“道”。理学家认为学问当求之于内,朱熹对孟子关于“自得”之论的理解强调求学问道的自我体悟,求道便是要求之自身,求得本心。真德秀引朱子之言曰: 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4〕 朱子认为,美好的道德是天命赋予的,是人自身所本来具有的,通过讲学获得的道理,实际上就是得到自我之本性,“德是得于天者,讲学而得之,得自家本分底物事”〔5〕。学问不应当求之身外,道理是自己体悟出来的,张南轩对孟子之言的理解同样包含这层意思。真德秀引南轩之语曰: 学贵乎自得。不自得则无以有诸己,自得而后为己物也。以其德性之知,非他人之所能与,非聪明智力之所可及,故曰:“自得”。〔6〕 学问的习得不可依傍他人,自身有所体悟方是真正获得。对个体内心的重视强调了学问获得的个体独立性及主观能动性。孟子所言“自得”经过理学家的发挥,将为学求道的方法指向了人的内心体悟,如程颢所言“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7〕 通过内心感悟而获得的学问若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是“自得于己”的更深层意义,如《朱子语类》所载: 所谓志,只是如此知之而已,未有得于己也。及其行之尽于孝,尽于忠,尽于信,有以自得于己,则是孝之德,忠之德,信之德。如此,然后可据。”〔8〕 朱子认为“自得”不仅要有自我的认识,更要落实到日用生活中。只有落实到日常的尽孝、尽忠、尽信之中,才是真正做到了“有自得于己”。“自得”不仅包含了学问须向内求的认识,也注重日常对“道”的践履,正如朱子所言:“看文字,不可恁地看过便道了。须是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到得义理与践履处融会,方是自得。”〔9〕只有将义理与践履融会贯通,才是真正做到了“自得”。 其二,“自得”与求“道”。“自得”不仅是对道的认识,也指明了求道的方法。求道问学的过程应是自然而然,不可为外物所累。理学家说“心统性情”,如朱子所言: 横渠说得最好,言:“心,统性情者也。”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极说得性、情、心好。性无不善。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说不善非是心,亦不得。却是心之本体本无不善,其流为不善者,情之迁于物而然也。〔10〕 心之本体为性,性无不善,由心所发之情,却是有善有不善的,其不善的原因,就是受到物之牵累。所谓“心与理一”的境界,便是摆脱了物欲的束缚,求得本性之后的境界,如此方能做到“自得”。 理学家在求学问道的方法上讲求自然,强调从容优游的姿态,讲究循序渐进的态度以及日积月累的方法。为学不可“急迫求之”,躁急的根源在于名利等一己私心的驱动。正如真德秀引程子所言: 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然必潜心积虑,优游餍饫于其间,然后可以有得。若急迫求之,则是私己而已,然不足以得之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