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

创新意识/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
作者: 陈敬全//孙柳燕
出版社: 上海科技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3.32
折扣购买: 创新意识/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
ISBN: 978754780061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创新意识:创新活动的起点 学生:我们青年人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是必备的素质。我想请教,什么是创新意识呢? 教师: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很难 设想,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会去开展创新活动,取得创造性成果。创新 意识与创新的动机、意向和期望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机是指引起动作或行 为的直接原因,动机的产生与人的期望有关;期望是人们希望达到目标或 满足需求的心理活动,期望一旦成为驱使人们行动的力量,就会形成动机 ,成为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 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期望,这种创造意向 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 学生: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由此看来,人的 创造动机应该是各种各样的? 教师:是这样的。比如,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使一些有创造成 就的科学家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原动力。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 在小学时演算术的速度并不快,但对于各种算术定律如交换律、分配律、 结合律为什么是正确的却十分好奇,期望知道一些更根本性的原理,这种 强烈的求知欲终于使他以后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并在控制论方面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 好奇心与求知欲几乎是孪生兄弟,爱因斯坦(A.Einstein)对“好奇心 ”推崇备至,把它誉为“神圣好奇心”。他说,在他四五岁时,一次父亲 给他看罗盘,他感到很惊奇,他想,在以如此确定方式摆动的指南针背后 ,一定深深隐藏着什么。读中学时,他就对空间和时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一直在想,倘若人骑在光线上跑,将会看到什么?这驱使他在以后创 立了相对论。 学生:除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其他的动机。如从创造活动中 得到快乐,为找到解决难题的钥匙而获得极大的喜悦等,也是一些人致力 于创造的动力吧? 教师:是的。许多科学家都被人称为“思考迷”,他们不断地思索着 ,把由此得出新发现看成是“最大的乐趣”。德国物理学家玻恩(M.Born) 说过:“我一开始就觉得搞研究工作是很大的乐趣,在今天,仍旧是一种 享受。”苏联飞机设计师雅可夫列夫在初次独立设计、制造出轻型飞机并 试飞成功时,由衷地感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然而,投身创造事业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和辛勤的劳动。尽管创造成 功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幸福,但创造过程却往往充满了艰辛和苦涩。我们必 须做好备受磨难和煎熬的思想准备。 学生:看来创造活动也充满哲理:愉悦与磨难同在,幸福与痛苦并存 。 教师:对,事物都有两面性。我给你讲讲非欧几何创立过程中的一个 故事。凡学过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初始命题:过直 线外的一点,能引一条而且只能引一条直线与原来的直线平行。它在《几 何原本》中是这样表述的: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两个 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之和,那么,把这两直线延长,它们一定在那两 内角之一侧相交。由于这个命题无论从语句的表达上,还是从内容上看, 都不太像公理,倒是像一个可以证明的定理,所以,从《几何原本》一问 世,人们就普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命题或许是可以证明的定理?这一 问题通常称为“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的证明问题”,也称“第五公设问题” 。许多人开始了对这一命题的证明。 匈牙利大数学家法·鲍耶(F.Bolyai)曾致力于证明欧几里得第五公设 长达20多年,结果一无所获,长期的挫折和失败使他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 刺激,几乎完全失去了对数学的热忱。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亚·鲍耶 (J.Bolyai)也醉心于这一问题时,极力劝阻亚·鲍耶停止这项工作。他在 1820年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希望你不要再做解决平行线理论的尝试了。 它会花掉你所有的时间而终生不能证明这个问题……它会剥夺你一切余暇 、健康、快乐和所有的幸福。这个地狱股的黑暗将侵吞成千上万个像牛顿 那样的巨人,这是永远留在我心里的创伤。”但是,亚·鲍耶继续顽强拼 搏着,他不怕舍弃一切,终于在创立非欧几何方面取得了突破。 学生:鲍耶父子俩这样不辞艰辛、甘于献身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我 不由得想到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具有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可 歌可泣。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在20世纪50年代极其艰 难的条件之下,负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 理论方案,迈开了中国独立试制核武器的第一步,为中国的原子弹成功爆 炸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患癌症病重期间,还在进行我国核武器实战化与 小型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核武器发展呕心沥血,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直至 献出宝贵的生命。 教师:邓稼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英雄人物。像他这样的创造者,追求 这样一种更宏大的目标,这种目标本身并不一定是创造,但通过创造却可 以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像人民幸福、社会繁荣和祖国昌盛等等,这些伟 大目标可以是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事业的根本动机,他们深切地了 解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祖国人民的事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为此 可以忍辱负重,直至献出自己的一切。邓稼先就是这样的表率。 学生:但我们也看到,有些人搞发明创造是为了金钱。这种动机可取 吗? 教师:当然,追求其他的目标,比如经济收入,也可以成为创造的动 机。在一些国家里,一个创造发明家得不到足够的经济报偿,就会丧失在 社会中的应有地位,难以继续创造活动,他们看重经济收入,这是十分正 常的现象。即便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对于一些人把经济收入作为创造 动机,也是值得肯定的。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做出发明创造的人 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鼓励,以保证他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作出更大的创造性贡献。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是具有 强烈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把自己学习成才的目标定位在将来为国家繁荣、 民族振兴服务之上,就会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抱有宏大的志 向,如立业之志、报国报民之志以及争强争胜之志。他一定会把实现远大 的志向与学习成才联系起来,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不远 的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奉献累累的创造性成果。P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