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制度建构
作者简介
张小虎,男,1962年生,江苏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犯罪学会副会长。曾从事司法实际工作9年。主要教学研究领域:刑法学、犯罪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外期刊上,独立发表法学学术论文10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著作:《刑法学》、《刑法的基本观念》、《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版、第二版)、《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上卷、下卷)、《罪刑分析》(上册、下册)、《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原因探析》等;主编“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犯罪学》;主编或合作出版其他学术著作10余部。
内容简介
"目 录 **章 刑事政策的基本观念与**内容 第1节 刑事政策思想的兴起 第2节 刑事政策的概念与特征 第3节 刑事政策学的学科地位 第4节 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演进与形成 第5节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演进 第6节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内涵 第7节 宽严相济政策的提出 第8节 惩宽结合与宽严相济 第三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本体内容 第9节 宽严相济政策的概念与特征 **0节 宽严相济政策地位的考究 **1节 宽严相济政策思想的司法阐释 **2节 宽严相济政策思想的学理剖析 **3节 宽严相济政策的知识体系 第四章 宽严相济政策与相关政策 **4节 宽严相济政策与综合治理方针 **5节 宽严相济政策与“严打”政策 **6节 宽严相济政策与轻轻重重政策 第五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价值标准 **7节 宽严相济政策的犯罪理论价值标准 **8节 宽严相济政策的刑罚理论价值标准 **9节 宽严相济政策的刑法原则价值基础 第六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事实基础 第20节 无差别杀人犯罪的特征与现状 第21节 有组织犯罪的特征与现状 第22节 职务犯罪及公务犯罪的特征与现状 第23节 暴力犯罪的犯罪率波动状况 第24节 犯罪总量的犯罪率波动状况 第七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罪因根据 第25节 犯罪原因理论的里程碑 第26节 19世纪欧洲犯罪原因理论的拓荒 第27节 20世纪以来美国犯罪原因理论的深化 第28节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观念 第29节 化解阻断罪因机制的理论模型 第30节 化解阻断罪因机制的结构性展开 第31节 化解阻断罪因机制的类型性展开 第八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报应已然之罪的制裁制度 第32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演进与形成 第33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模式与比较 第34节 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35节 我国有期徒刑的形成 第36节 国外有期自由刑 第37节 我国有期徒刑的特征与完善 第九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再犯预防处遇制度 第38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 第39节 保安处分的界说 第40节 保安处分的基本原则 第41节 保安处分的适用 第42节 保安处分的对象和措施 第43节 我国类似保安处分的处罚措施 第44节 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建构 第十章 宽严相济政策的社会内处遇制度 第45节 缓刑的界说 第46节 缓刑的适用条件 第47节 缓刑的考验 第48节 缓刑的撤销 第49节 假释的界说 第50节 假释的适用要件 第51节 假释的主体 第52节 假释的撤销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