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法律视角看待世界:南方周末法律通识课
作者简介
编著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领先者之一。目前南周报系旗下有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和南瓜视业三大品牌内容机构,拥有超过8000万有效受众及用户。 主讲人 侯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和社会科学》主编。 雷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 戴昕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法学院副院长。 郑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涉及人的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第一节课 规则思维:我们如何按照规则行事 你好,我是侯猛,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欢迎来到《如何用法律视角看待世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迎来一场法律思辨之旅。在这趟旅途中,我会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雷磊老师、北京大学法学院戴昕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郑戈老师,带领大家经过四个站台。 这四个站台分别是: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法律视角下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与数字社会问题。思维是起点,方法是基石,把它们付诸实践,就是解释和解决问题。 今天,是我们旅程的第一站— 法律思维。我会用6节课的时间,帮助你训练并形成法律思维。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学习法律,先要从学习法律思维开始?原因很简单,法律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就说中国的法律吧。从中央到地方,从刑事到民事,不同层级、各个领域的法律都有。如果再加上法院的裁判文书,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你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那么学习法律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也是一知半解。 而你如果通过训练形成了一整套法律思维,熟悉了法律背后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模式,就不会再迷失在纷繁芜杂的法条之中。你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法条为什么如此规定,法律程序为什么如此设计,也能够深入案件细节中,看出法律分析的条理纹路。 这套法律思维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民法、商法、刑法等部门法提供的方法技艺。可以让我们快速找到相关法律条文、熟悉法律体系、灵活运用法律逻辑,有效进行法律解释,从而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像法律人那样思考! 有的同学可能又会说:老师,我又不从事法律行业,干吗要学习法律思维?要我说,如果你生活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确不需要学习法律思维,但只要你生活在现代社会就会需要它。因为现代社会的有效运作主要靠法律。 如果我们具备了基本的法律思维,就会懂得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即使遇到具体纠纷,也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法条中,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那我们需要通过训练形成哪些基本的法律思维,才能“Think like a lawyer”(像法律人那样思考)呢?简单来说,基本的法律思维就三种: 规则思维、权利思维、正义思维。分别训练大家如何认识并运用规则、主张权利、追求正义。规则讲的是形式,权利讲的是内容,而正义讲的是目标。 在三种基本法律思维的基础上,还可以翻倍,训练形成六种法律思维:规则思维、概念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正义思维和终局思维。 这六种法律思维又可以分成三组,具体来说:规则思维和概念思维是一组,由于法律规则是由很多法律概念组成的,因此在训练形成规则思维的同时,需要强化概念思维;权利思维和程序思维是第二组,法律权利的实现,需要法律程序的保障,因此在训练形成权利思维的同时,不能忽视程序思维;正义思维和终局思维是第三组,正义的种类很多,但迟到的正义并非正义,因此在训练形成正义思维的同时,也得补上终局思维这一课。 将这六种基本法律思维串起来,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权利,但享有哪些具体权利,要看法律规则的规定;法律的具体规定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在具体案件中,当事人对这些概念往往会出现理解上的分歧,出现分歧争议时,双方就需要遵循法律程序来寻求解决办法;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机关,需要有效案结事了,让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 不难看出,我要讲的这六种法律思维,实际上就贯穿了法律运作的全过程。那么第一节课,就让我们先从规则思维开始吧。 在讲法律的规则思维之前,先得搞清楚什么是规则。很多人会说,规则不就是规定的那些内容吗?这并没有抓住要害。如果规定的内容只针对某个特定的人,比如说只针对你,那就不能称为规则,只能称为例外甚至特权。所谓规则,一定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对不特定的人都同样适用。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任何社会和群体的维系都需要规则。你去上学,会受到学校的校规约束;你去上班,要按照公司的规章办事。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跟各种社会规则打交道。那么,为什么还要专门学习法律的规则思维呢?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光与熟人打交道,更多的是与陌生人打交道。而一旦与陌生人出现纠纷,就需要法律规则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 比如,你乘坐地铁,就与地铁公司形成了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你买房、租房,就需要按照《民法典物权编》的规定签订合同,约定具体事项及出现纠纷的解决方式,这样就能有效预防和快速解决纠纷。可以说,法律规则主要就是用来调整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的。在陌生人社会中,法律规则是比其他社会规则更重要的规则。在这个意义上,形成法律的规则思维,对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尤为必要。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我们需要遵守所在单位或群体的社会规则,不过一旦出现争议,最后还是需要法律规则来判断各种社会规则的合法性或者说它的正当性。法律规则与其他规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权威性。这就是说其他的社会规则不能与法律规则相抵触。 我们都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国法与家规不是各自平行、没有交集的。相比于国法,家规的效力更低一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家长管教自家孩子时,如果使用暴力手段进行虐待,就触犯了国法。某些企业普遍加班严重,这似乎符合企业的内规甚至符合某些行业的商业惯例,但不符合法律。 明白了法律规则的重要性,那么我就接着聊聊,当你遇到具体问题时,怎样找到并理解你想要的法律规则。对此,我总结成三步: 第一步,整体思考法律规则; 第二步,具体分析法律规则; 第三步,辩证理解法律规则。 整个这一套寻找、理解法律规则的过程,就是训练你形成法律规则思维的过程。 ★抛却零散知识,构建法律人的逻辑思维方式 4位高校名师从庞大的法律体系中,梳理出条文背后的法律思维,及法律人解决问题的6大步骤,通过“思维-方法-实践”,升级读者对法律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知。真正帮助读者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运用法律工具进行有效应对和解决。 ★对话名校教授,敲开法学大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顶级法学教授,浓缩十余年教学精华,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的精髓,从最有意思的法学问题入手,帮助读者敲开法学大门。 ★核心概念+经典案例+跨学科视角,透视现象背后的底层机制 囊括法理学的核心思维和方法,辅以经典、生动的案例,以跨学科的视角,将法律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360度全方位的法律分析框架,在轻松阅读中掌握法律的精髓,理解现实世界的底层逻辑。 ★与时俱进的法律解读,关注当下前沿问题 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法律挑战。本书紧跟时代步伐,解读现代社会中的新问题。无论是个人名誉权保护,还是网络空间的权益维护,书中都提供了前沿的法律分析和解决方案。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能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书中不仅分析了诸如网络暴力等问题的法律本质,还探讨了现行法律体系下的应对策略和可能的法律改革方向,展现了法律与科技同步发展的时代特征,帮助读者理解并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