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安与生存教育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来凤乡一村熊家湾,这里原名 樊家沟。据说,原来是以樊姓人家为主住在这条沟里,因 此得名。清朝末年樊家将土地分别卖给康家、熊家和陈家 ,自己却离开农村去城市经商。那时,我的祖父熊开麟佃 租了樊家沟的土地10亩和草房数间,是比较有能力的佃耕 农。因为樊家的人急于离开农村,就要将我祖父佃租的这 片土地和房屋卖给我家,可是,祖父突然病逝,家里根本 没有钱买这些土地与房屋。于是,樊家就将我的祖母和大 伯父告到清政府的安岳县衙门。那时,我的父亲还很小, 祖母背着我年幼的父亲与大伯父一同去县衙门和樊家打官 司。经过县政府的审理,强逼我家买下樊家的土地与房屋 。为了支付买地和房屋的钱,祖母和大伯父做主,除了向 亲友借贷之外,就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和口粮卖了才筹足这 笔费用。口粮卖了之后,家里没有吃的,就只能用瓜、菜 、杂粮作为口粮,而且实行吃“对时饭”,即今天这个时 候吃了“饭”,到明天这个时候才吃“饭”。也就是说一 天只吃一餐“饭”。这样熬了一年多的光景,终于把买地 所欠的债务还清。从此,我们家才由佃户变成了有田地耕 种的自耕农民。 据长辈说,我家的祖籍在江西省丰城县登仙乡下村堡 。清朝康、乾时期随移民大潮来四川乐至县盘龙乡某村落 户。入川的始祖是熊高茂、熊高宪兄弟二人,传到曾祖父 熊景胤时,他在境临的安岳县来凤乡买了田地数十亩,并 与蓝氏曾祖母养育了五个儿子。他们把田地分给五个儿子 ,即熊运兴、熊运隆、熊运旺、熊运相、熊运伦,就是后 来发展为熊家的五大房人。 我的父亲是第四房熊运相的后裔,他又有兄弟姐妹七 人:大伯父熊人宽(号阔然)、二伯父熊人田(号纪云) 、三伯父熊人谦(号受益)和我的父亲熊人爵(号伯农) ,以及大婊(嫁到罗家)、二婊(嫁到周家因为姑爷早年 病逝,又改嫁到胡家)和三婊(嫁到伍家)。父亲年幼时 ,经祖母和大伯父商量,决定送他去上小学读书。当时在 我们家乡只有清政府设立的初等小学堂,他读完小学后, 家里没有钱送他去县城的高等小学堂读书。于是就送他去 跟随当地的名医龚翳生学习中医,所以,我父亲熊伯农( 原名人爵)成年后既是农民,又是乡村里的中医生,不仅 务农种地,又从事医药服务活动。有人请他治病或买药, 他就去医病与卖药,其余时问就干农活。早在“抗日战争 ”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封锁,农村缺医少药,又疫病 流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治好了许多濒临死 亡的病人。当时就有民谣说:“狮子崖(因为修公路已经 挖掉了),熊家湾,出了一个活神仙,医瘟病真得行,好 像唐朝孙真人(即孙思邈,人们尊称他为药王)。”新中 国成立后,他才基本上脱离农村,参加乡里的卫生协会工 作,专门从事医疗服务。直到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 压缩公职人员,父亲被迫退职回家,才从国家认定的正式 医生转变为一个农民。“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实行“ 合作医疗制度”,因为他的医术精湛,生产大队书记和大 队长邀请他到“大队合作医疗队”做顾问,义务服务,指 导年轻医生处方治病。“文革”结束,“农村合作医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