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格与微心理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镜子 肖曼·巴纳姆是一位著名的魔术师,他曾经这样评价 自己的表演:“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里包 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受骗。”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能时刻反省自 己,看清自己,也不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 己。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借助外界的一些信息来认识自 己。所以,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 中,并习惯性地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早在 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刻在了阿波 罗神庙的门柱上,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也只能遗憾地说 ,“认识自己”仍有一段遥远的距离,其原因在于我们并 不了解最真实的自己。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 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昨天我与杰克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需 要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进去。杰克走在前面,我在后 面,我们俩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爬了上去,下来的时候, 杰克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钻出烟囱后,我发 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杰克的后背、脸上全被烟灰蹭黑了 ,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看见杰克的模样,心想 我一定和他差不多,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到附近的 小河里洗了又洗。而杰克看见我全身干干净净,就以为自 己和我一样,只简单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所 有的人都笑破了肚子,他们以为杰克是个疯子。” 最后,父亲郑重地对斯因斯坦说:“谁也不能做你的 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 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我们之所以无法了解到真实的自我,大部分原因在于 我们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诸如他人的言行等,在那些 外界信息的暗示下,我们就可能出现了自我认知的偏差。 因此,要想真正地看清自己,我们需要避免陷入别人眼光 的谜团中,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镜子。 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他就对生活 失去了控制感,于是,他内心的安全感也受到了影响。这 样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心理的依赖性将大大增强,比 较容易受他人言行的信息暗示。所以,当对方说出一段无 关痛痒的话时,我们很容易“对号入座”,这就是一种心 理倾向,这将影响到我们对自己做出真实的判断。 我们应该学会面对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 己认为那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法将其掩盖起来,这样 的做法极其愚蠢。试想,当你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时,你就 真的掩盖了自己的缺陷了吗?因此,无论是自身的缺陷还 是优点,我们都应该正确看待,因为面对自己是认识自己 的必经之路。 认知自己,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 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说:“别人借我们过去所做 的事来判断我们,然而,我们判断自己,却是凭将来能做 些什么事。”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曾见过这样一 个姑娘: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但长得很美。吉尔伯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