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巨擘——吴昌硕作品集
作者简介
吴超,男,汉族,字苏梅,号缶丁,1952年生于上海,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四世孙。吴超幼时在祖父吴东迈、父亲吴长邺指导下学习书法,后又在王个簃先生亲授下练习金文石鼓书体。1988年赴日留学,多次在日本各地举办吴昌硕艺术讲座及举办《吴昌硕四代展》和《吴昌硕书法展》,受到各界好评,回国后长期致力于研究并积极参予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和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的工作。曾无偿向吴昌硕纪念馆、西冷印社等艺术团体捐献吴昌硕、吴东迈、王个簃等艺术大家作品,并多次在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艺术家网等媒体上发表关于吴昌硕艺术研究文章,在研究及鉴赏吴昌硕艺术方面有相当的造诣。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 晚清民国时期,在经济变革、社会转型、政局动荡、中外交流等复杂背景下,海上书画交易市场活跃,文艺商品化进程加剧。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鬻艺为生的书画家,他们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卓越的才华,还积极参与到艺术市场的发展中,吴昌硕即其中最为杰出者之一。 缶翁之艺术深植传统,借古开今。其书法步武杨沂孙、吴大澂,并上溯西秦《石鼓文》,创新性地以小篆结体进行改造,变革出极富个性的篆书风格。其篆刻由浙派入手,上溯秦汉,掺杂封泥、镜铭、瓦当等文字,质朴典雅,凝重拙朴。其绘画服膺徐渭、八大及扬州一派等诸多画家,擅写意花卉,设色秾丽,富有西洋韵味,融合篆籀之法,笔力敦实老辣、纵横恣肆,极富金石意味,章法布局新颖独绝。缶翁诗、书、画、印四艺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以书法、金石入画,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形成了多种艺术审美意趣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他以高妙的艺术成就及仁厚宽和的长者风范,收获弟子及私淑者众多,诸如:王一亭、沙孟海、潘天寿、陈师曾、王个簃等均为近世艺坛翘楚。红彻京城的齐白石亦毫不吝啬对缶翁的企慕,曾言『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吴派艺术在缶翁身后依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在当下,诸多写意画家亦将缶翁之风格奉为圭臬,实为开一代风气者,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格局。 吴昌硕的艺术天分、学艺之路、艺术成就以及市场表现均堪称成功艺术家之典范。他一生经历坎坷且丰富,早年以游吏生活为主,中年从文人身份跻身职业书画篆刻家。在此期间交游良师益友无数,他于湖上问学俞曲园,至湖州结识书法家杨岘、收藏家陆心源,寓苏州时得到了吴大澂、吴云、潘祖荫三大藏家的赏识,居沪上结识了亦师亦友的任伯年。在与众多师友的交游中,他过眼了大量经典碑帖及历代名家手迹,开阔了视野,对其书画艺术面貌的革新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市场表现是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缶翁成功的关键亦在于他有意识地经营自我形象,并与海派艺术市场充分地接触。他通过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组织,以及加入各类艺术社团、协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扩大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譬如:他于一九一二年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一九一四年任海上书画协会会长,一九一五年被推举为海上题襟金石书画会名誉会长等。其次,缶翁通过自身努力与友人的帮助,在国内甚至海外(日本)举办画展,打通海外市场,其润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缶翁一生曾修订润例五次,以其篆刻润格为例,由最早( 一八九〇年)的每字六角,至晚年( 一九二〇年)的每字五元六角,上涨八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缶翁鬻艺为生,其绘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市民文化情调,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但笔墨古朴野逸,未失文人之风韵。故其书画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与商业元素,同时又具有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的特征,饱含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 海派大师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璀璨巨星,深耕传统,借古开今开一代风气之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