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学十卷·极品美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327/17/20230327173026775.jpg)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余秋雨文学十卷·极品美学
ISBN: 9787521216646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探险家。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以独创性“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以卓尔不群的品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书法美学 何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法度。 何谓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是对这些书写法度作出审美阐释。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悠久、庞大、复杂的课题。按照我的理论习惯,越是面对这样的课题,越要找得解构的法门。例如,以当下来解构悠久,以亲近来解构庞大,以简明来解构复杂。至少,入口应该如此,让人能够轻易抬脚,然后来一步步深入。 我今天找到的入口,就是我自己。 一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的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融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多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重大的历史碑刻,都不约而同地请我书写碑文,并要求用我自己的书法。例如,《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等等,其他邀请我书写的名胜题额还有很多,例如秦长城、都江堰、云冈石窟、昆仑山。可以安慰的是,山川大地如此接受我,只凭笔墨。因为,我并无官职。 ——我的经历也许可以说明,书法美学在中国,是熨帖土地的人间大美。它的格局,远远超越了文化教育的围墙。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内,它是一切课程的起点;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外,它是各行各业的终点。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它牵引出了不同时空的各种文化;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它展现出了陌生而艰深的高度,让人不能不?仰望。 门槛极低,门庭广阔,而进入里边,又峰峦叠嶂,风景无限。这种美学现象,把美学的极端性宽度和极端性高度连成了一体,在人类美学史上极为罕见。 二 天下很多事,即使参与了,也未必懂得。 我到很久之后才知道,在人文意义上,那些黑森森的文字,又是中国文化快速演进和高度成熟的生命基元。 其一,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终于摆脱了蒙昧时代的证明。由此开始,它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快速向上攀援的文化台阶。如果没有这个文化台阶,人们再在蒙昧时代沉沦几十万年,都是有可能的。有了这个文化台阶,则可以完整表达,深入沟通,开始哲思,焕发诗情,而且可以上下传承。于是,此后几千年,远远超过了此前几十万年、几百万年。 其二,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一种共同生态的奥秘。辽阔的山河,诸多的方言,纷繁的习俗,都可以凭借着这些小小的密码而获得统一,而且由统一而共生,由统一而互补,由统一而流动,由统一而伟大。除了空间上的统一,还有时间上的统一。在华夏的历史上,什么都可以分裂、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因此,这些线条也就把数千年的历史贯通了,使一代代中国人沿着这些字迹保持住了最基本的文化传统。 其三,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便进入了一种集体人格。这种集体人格,有风范,有意态,有表情,又协和四方,对话众人。于是,书写过程也成了一种文化人格的共建共融过程。 其四,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也进入一种审美程序。有造型,有节奏,有布局,有韵致。于是,流逸的线条,变幻的黑色,至简至朴,又至精至美,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品格。 …… 我曾经亲自考察过人类其他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特别关注那里的文字遗存。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小神秘。在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在南亚的泥污间,我从文字的生存状态推测整个文明的兴亡契机,至少明白了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部分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我也见到不少原始符号。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如果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黑暗中消亡。 由此可知,正是文字,刻划出了一个民族长久的生命线。在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 中国文字在苦风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枪炮、毒品和科技一起,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度不知回应。但是,就在外国列强集体入侵,中华大地即将沉沦,中华文明即将殒灭的浩劫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先生,恰恰是那场浩劫中的首要牺牲者。他虽然牺牲了,但他发现的甲骨文却在告知天下,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时间的尊严。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族群临近灭亡时,最后抖搂出来的,不是深藏的财宝,不是隐伏的健勇,不是惊天的谋略,而只是一种古文字?我很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宏大的“天问”,所以,在为北京大学的各系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开始整整一个月,我都在讲甲骨文。 三 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但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铸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更壮观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 石刻和金文,可能会有笔墨预稿,但一旦当凿刀与山岩、铸模强力冲击,在声响、石屑、火星间,文字的笔画必然会出现特殊的遒劲度和厚重感。中国书法由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实在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