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理财

别说你懂理财
作者: 孙蕾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18.76
折扣购买: 别说你懂理财
ISBN: 9787514603255

作者简介

孙蕾,注册会计师、高级经济师、统计师,近二十年相关行业从业经验。从业以来,始终高度关注国内外宏微观财经、金融形势,并积累了大量经济管理及投资理财经验,尤其对社会保障、水利经济、家庭理财等方面有较深刻的理论研究及实战操作。现供职国家某水利管理单位。

内容简介

今年27岁的张凯,在一家外贸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年薪加上提 成,每年的收入在15万以上。这在同龄人中算是十分不错的收入 了,看着自己银行里的存款一个月比一个月高,张凯感到高兴之余, 也开始选择投资,他选的是买股票。 买股票的风险自然是很大的,张凯在不短的时间就赔了不少的 钱。而且,祸不单行,在一次外出游玩之时,他不小心摔伤了腿,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还要卧床修养几个月,这下子,光是 手术费、住院费、生活费就要十几万。而张凯这时的存款只剩下了 七八万,公司倒还有医保,可也才一万多,根本不够用。没有办法, 张凯只好去借,东拼西凑总算把自己的救命钱给拿出来了,算是救 了自己的急。 此时的张凯是追悔莫及,他恨自己胡乱投资,把应急的钱给赔了进 去。结果现在倒好,不但自己从前的积蓄被全部花掉,还成了“负翁”。 现实中,像张凯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 但却意识不到理财并不只是投资,它更重要的是“应急”和“保命”。 某位著名理财专家曾将理财简单地描述成就是把钱放在3个盒 子里。“第一个池子里放的是应急钱,第二个池子里放的是自家的 保命钱。第三个池子里放的是闲钱。” “应急钱”就是你生病、失业时要用到的钱。 “应急钱”可以用 作活期存款、短期定期存款以及货币市场基金。这三种类型的投资都 不会有收益,但是可以满足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可以随时拿出来 变现,而且一般不会亏损。 “保命钱”主要包括自己的养老金、子女的教育金等。对一般 的家庭来说,至少应该保留3~5年的生活费作为保命钱,而且,随 着年龄的增长,保命钱应该是越存越多,等到你退休的时候,保命 钱应该有20年的生活费(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保命钱应该用来 做定期储蓄,购买中期的国债、大型优质企业债券,购买储蓄型的 商业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这个钱要保证只会赚不会赔。在任何情 况下,都绝对不要用这个池子里的钱去投资股票型基金和股票。 “闲钱”指的是5—10年内用不着的闲钱,如果是退休老人的 话,那就是20年以上的闲置资金。“闲钱”可以用来从事风险性投 资,比如股票、房地产、外汇等。这些投资有可能带来较高的收益, 但也有可能产生亏损。 上面三份钱,应急钱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必要的,差别不是 太大。不过,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家庭形态的人来说,保命钱 和闲钱的理财侧重点因年龄段而有所不同: 单身阶段早理财 单身的年轻人因为没有家庭压力,喜欢追求时尚,很容易陷入 盲目消费的误区,沦为“月光族”、“先花族”。所以,单身的年轻 人在理财方面应该早做计议,为将来多作些打算,提高理财意识, 从多方面实行强制储蓄,“保命钱”重点推荐非股票类基金,定期 定额投资,“闲钱”投资则可选择一些带有风险的项目。 新婚家庭巧理财 新婚燕尔、没有生小孩、过着二人世界的年轻夫妻往往面临还 房贷、车贷的问题,并且还要为将要到来的新生儿降临作准备。所 以,在理财方面,更应该精打细算,不能随意挥霍,日常生活要开 源节流,能省就省。同时,对“闲钱”要灵活运用,在留足短期内 的“应急钱”后,可进行风险较高的投资。 三口之家勤理财 对三口之家来说,工作比较稳定,经济状况也比较良好,有一 定的理财意识,但大多缺乏投资知识。所以,理财时更要注意“应 急钱”和“保命钱”,对家庭风险多做保障,稳健地积累教育经费, 积极地投资积累养老金,有充足的“闲钱”时再进行风险较高的投 资,从而获取额外的高收益。 退休之后慎理财 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孩子大多已经完全独立,正是享受 一生勤奋成果的时候。这时的投资应侧重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 收益能基本抵御物价上涨即可。 存钱是所有理财方式中最简单、风险最小,但也是收益最小的 一种。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存钱的利率如果低于通货膨 胀率,那么银行里的钱就等于越存越少。现代人大都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都不甘心把自己辛苦赚来的工资放到银行,于是就想尽办法去 投资其他理财产品,而忽视了合理储蓄在理财中的重要性。更有不 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理好财,存钱与否并不重要。 事实上,合理存钱是个人理财的第一步,只有持之以恒将存钱 计划进行下去,才能确保投资规划的顺利实行。 在哈佛大学,学生上的第一堂经济学课,只传授两个概念。第 一,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第二,每月先储蓄 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 大家都知道,哈佛的毕业生一般都是各界的精英,有很多人都 成了富翁,而在消费行为上,他们跟普通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那 就是他们严格遵守哈佛的理财教条:首先将工资收入的30%存起 来,然后才消费。 他们把每月储蓄的钱当做是一项最重要的财务目标,只准超额完 成而绝不能减少。这和一般人的先花钱,然后把消费的节余部分用作 储蓄的做法大相径庭,而在个人的理财收获上自然也是天渊之别。P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