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婚俗/中国传统记忆丛书
作者简介
矫友田,1973年生于青岛,《读者》《格言》《思维与智慧》等媒体签约作家。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已出版《抚慰一生的智慧茶》《图说老*活》《图说老手艺》《每**都是你的骄傲》《火舞的蝴蝶》等作品20余部。作品曾荣获2010年冰心图书奖,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等。
内容简介
◎从族外婚到“一夫一妻制”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由原 来的流动性采集狩猎,向比较稳定的耕种农业过渡, 各个集团之间开始有了交往。一方面,集团内的血缘 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 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缘婚的恶果——婚后所生的孩子往 往先天畸形,屡屡出现痴呆、聋哑等残疾现象。 同时,人们还发现分属不同血缘集群的男女产下 的子女往往十分健康和壮实,很少出现畸形和残疾的 情况。从此,不同血缘集群男女婚配逐渐代替了血缘 集群内的兄弟姊妹婚配,血缘婚开始过渡到族外婚。 族外婚,是不同集团之间同辈男女互相通婚的婚 姻制度。这种婚姻制度,排除了同一集团内的男女婚 配,男子须找外集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得找外集团的 男子为夫。这种婚姻下,男子仍属本母系集团,子女 为母系所有,世系按母系确定。 族外婚并非对偶婚或专偶婚,男子只在女子家过 婚姻生活,男女均没有固定的配偶,因而所生的子女 仍然是“知母不知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在 称谓习俗上出现了姑父、岳父、舅父不分和姑母、岳 母、舅母不分的现象。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居于家庭和社会的**地 位。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 争中逐渐获得了主动权,不仅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人的精神世界也*趋完善。女性*需要较稳定和长久 地与一个男子结合,以此来减少婚姻圈子内的异性数 量。随之而来,对偶婚开始逐步取代了族外婚。 对偶婚,是指一个女子可以在一群男子中选择一 个做她主要的丈夫;同理,一个男子也可以在一群女 子中选择一个做他主要的妻子。 不论男女,除了主要配偶外,还有若干次要配偶 。对偶婚时代,男子必须嫁到女方氏族中去,过着访 居生活。很多文献也记载了有关对偶婚的故事,这也 说明对偶婚在我国历史中确实存在过。西晋皇甫谧撰 写的《帝王世纪》记载了帝喾的故事:“帝喾有四妃 ,元妃有邰氏女,名姜嫘,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女, 名简狄,生契;次妃,陈峰氏女,名庆都,生放勋; 次妃贩訾氏,名常仪,生帝挚。”元妃是帝喾的主要 妻子,其余三个妃子则是次要妻子。 关于对偶婚,《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记载:舜 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后为主 妻,妃为次妻。又载:娥皇、女英与舜的弟弟有着“ 并淫”现象。这些记载,便是对偶婚的典型特征。 对偶婚的确立,宣告了血缘近亲婚的结束。这是 人类婚姻**的一次重大革命。稳定的婚姻和生活, 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且还能够为后代的健康发展提供遗传和生理上的 保证。 当然,也应该认识到,对偶婚虽然有着重大的历 史意义,但婚姻关系仍然不是长久和稳定的。在对偶 婚时期,生产力仍然低下,生产工具也很简陋,单个 家庭无法以自己的力量对抗自然。“家庭”的概念还 没有在人类的头脑中**形成,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仍然是氏族。因此,对偶婚家庭仍然是脆弱和松散的 。夫妻双方的离婚是容易和常见的,解除婚姻也不需 要有繁冗的手续。 此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的农 业和畜牧业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男子逐渐成为社 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女性因为身体先天不如男性强 壮,加之还要生育和抚养后代,其社会地位江河*下 。 物质产品的剩余,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 男人们也掌握了对剩余产品的支配权,成为私有财产 的主人。 于是,人类婚姻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 族外婚时的男嫁女的“从妻居”,变成了男娶女的“ 从夫居”。从此,对偶制家庭被专偶制父权家庭所替 代,出现了按父系确定世系和财产继承的制度。一夫 一妻的专偶制婚姻便诞生了。 一夫一妻制,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婚 姻制度,是一种伟大的历史进步。它产生并奠定了数 千年绵延不*的各种婚姻习俗,使我们的婚姻变得绚 丽多彩。 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突出特点是实现丈夫对妻子的 独占**,在其表现形式上是男娶女嫁,妻子随丈夫 居住,子女从父姓,而且有财产继承权。一夫一妻制 家庭与对偶制家庭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婚姻关系要坚 固得多,这种关系现在已经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了。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