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穿越云层的光亮(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1年卷)
ISBN: 9787521222166
刘小波,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多篇。有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长篇小说选刊》《作家通讯》《中国文学年鉴》、中国作家网等转载。曾获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大学生、“马识途文学奖”、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优秀编辑、“啄木鸟杯”年度推优、四川省年度精品文艺奖励等荣誉。
\"在文学深度面临消解的今天,战争这样的宏大题材无疑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既为历史讲述、历史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也让文学重新介入历史现实,重拾广度与深度。 战争留给人类的记忆是痛苦的,又是深刻的。这记忆需要铭记,更需要反思,而文学无疑是铭记与反思战争的重要载体。近两年当代文坛接连出现了好几部长篇巨著都是关于战争的书写,将这些作品放置在一起比较阅读,饶有意味。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对我们今天理解战争书写的意义及可能性颇有启示。 其一,战争书写不约而同地从正面描写战场转向对战争中人与情的描摹。范稳的《吾血吾土》书写一位老兵七十年的命运流离;严歌苓的《芳华》中战争像影子一样存在,于无声无息中改变许多人的命运;郑洪的《南京不哭》,正如作者所言,“很多人知道我的小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心里就浮起许多血淋淋的场面。事实上贯彻全书,无非人间一个‘情’字”;张翎的《劳燕》打捞起的是二战中一个女性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范稳的《重庆之眼》也通过爱情叙事把重庆大轰炸与对日索赔等情节进行了巧妙关联。 从“情”的角度切入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学优势的体现。情感越是真实,历史的苦难越是悲痛;人生越是有情,战争的无情就越显可悲。战争年代无论是战友情、爱情、亲情还是普通人之间的感情,都弥足珍贵,而反观非战争年代的人情冷暖,叙述张力也就显现出来。只是,面对民族灾难,这种情感书写极易成为一种无节制喷涌,控诉过多,甚至流于表面说教。这里需要处理的是作者的发声问题,作者的发声不能僭越作品中人物的自然流露,也不能代替读者的由衷体悟,战争书写越是真实越是急切的时候,越需要作者慢下来,给人物行动一点时间,给场景铺陈一点时间,给读者的情感发展一点时间。\" 刘小波作为当下文坛一位勤奋、热情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本文学评论集是他对自我成长之路的一次集中检阅,涵盖了文学评论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维度和层次,对文学创作及批评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典型的作家作品,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文坛现象中抓住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剖析,如近年文学创作中的“代际书写”“经典冲动”“城市”“同质化”“博物书写”“地方性”等,一些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当下文学创作不无裨益。——梁鸿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