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科学/CIDEG文库

新城市科学/CIDEG文库
作者: (英)迈克尔·巴蒂|总主编:青木昌彦//吴敬琏|译者:刘朝晖//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新城市科学/CIDEG文库
ISBN: 9787521709858

作者简介

迈克尔•巴蒂(Michael Batty),伦敦大学学院**空间分析中心Bartlett讲座教授。著有《The New Science of Cities》一书。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时代。到21 世纪末, 世界上*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城市中, 城市化和**化成为常态, 而我们曾经怀有的田园梦终将逝去。当全世界*终成为一个城市, “城市” 这个词的意义可能与过去5 000 年有很大不同。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世界*大多数人口实际运行其中的城市体系, 而不是单个城市。要想理解正在发生什么, 我们需要严肃地将城市视为人们聚集与互动之所。科技使当代的人类可以通过新的方式*加便利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也必须对网络、互动、联结、交易, 以及使我们能够彼此交流的所有一切可能的方式开展研究, 以增进我们对城市的认知。 这本书将城市视为使我们能够相互联系的载体。在此基础上, 我们就可以认为城市提供了协同工作、协同创新、分享劳动成果的环境, 从而促进繁荣。直到*近, 大多数分享活动都是发生在单个城市之中, 但很快科技将使我们能够跨越很远的距离。在一定层面上, 这是一种交易。虽然不管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交易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但是**化正在消除我们对物质运动和物品交易的依赖, 而*关注非物质和社会性的交易。信息正在成为替代性和补充性能源。因此, 要理解当代城市, 建立一门能够解释城市增长、蔓延、衰退等的科学, 我们必须把理论建立在如何彼此关联的思想基础之上。 这些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50 年以前, 简?雅各布斯在她的重要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提出, 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研究城市中各种事物的区位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以城市中的人们凝聚在一起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为中心重新思考区位问题。理查德?迈耶在《城市增长的联系理论》一书的前言中认为, 城市环境持续*到信息的冲击,并提出了城市作为信息万花筒的理论。彼得?哈格特和理查德?乔利在《地理学中的网络分析》??? 一书中就将网络用于地理学研究, 提出了既精彩又具挑战性的观点, *加强调城市人类社会系统和地貌物质系统两者之间的并行。同一时期, 瓦尔德?托布勒(Waldo To**er) 在几何与流(flows) 方面写作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 使形态信息至今仍在地理学中保持着鲜活的动力, 本书所介绍的新城市科学也与之有着重要联系。 然而, 除了偶尔出现一些具有远见的著作, 我们仍然将城市视为空间和场所, 虽然理解交通的连接意义, 但我们从来没有试图将城市理解为一套网络, 而区位会自然地从网络中产生。我们一直试图通过互动关系来解开各种行动和活动的区位之谜, 而不是将区位视为互动活动的结果。在本书中, 我将焦点从传统上的区位转向互动关系, 这需要借助于很多网络和流的思想。 有一种传统维度关注的是城市的物质和空间形态, 我们并不轻视这一点。当然, 仅仅从网络和互动的角度研究城市而不谈及其形态也是可能的。实际上, 很多城市研究文献倾向于将城市现象和城市视为空间议题或非空间议题, 作为过程而不是物质或空间形态。然而, 作为*明显或许也是*不具侵入性地干预城市演进的方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立在物质形态基础之上, 而不是控制和管理的社会经济工具。在这里我将保持这一视角, 虽然我也理解我们可以将本书所使用的材料**呈现为另一种方式。尽管如此, 我们的讨论焦点可能是一致的, 因此, 我的视角主要是基于界定城市的物质和空间环境。我所介绍的构成***基础的工具要应对的近期挑战是对城市系统和城市自身系统的物质和空间进行诊断。 本书并不试图讨论未来的城市将会是什么样子, 亦或如何创造*加美好的城市, 而是从科学视角或者说提供科学工具来探索城市的未来。然而如同科学惯常的那样, 这一科学世界必然是不完整的。正如卡尔?波普尔对科学的洞见——— “一门用于辨别如何预先忽略的艺术”。我用这句话作为本书的开篇, 也是这项工作的基本旋律之一。读者应当认识到, 对于这门科学, 本书只涉及了一小部分, 不同的研究方向也难免存在不一致之处, 在*后章节, 我努力强调这一点。然而, 这门科学并非早期研究的浴火重生, 而是建立在社会物理学、城市经济学、交通理论、区域科学、城市地理学以及物质规划的系统方法等传统之上, 现在逐渐走向了复杂科学。我对这些传统怀有深深的敬意, 后面的文字随处可见呼应。特别是, 这里呈现的很多想法都建立在我此前在这条道路上的思考, 这些在我与保罗?朗利所撰写的《分形城市: 形态和功能的几何学》以及我所撰写的《城市与复杂性: 元胞自动机、代理人模型和分形》中都有所体现。对这些想法的总结可以参见http: / / www. complexcity. info。我很难对这些著作进行导读, 但这些材料确实构成了本书所讨论的方法和途径的基础。 当前, 对城市的这一新理解正在不断进展。虽然我在这里只是简单提及, 但它们已经暗含在这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当中。数字革命已经渗透了我们的文化, 新的通信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城市, 大规模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的机遇对城市开展分析和建模, 这在以往都是不可想象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尤为重要的是这门科学通过新的可视化途径为我们设计未来的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考方法。在这里我并不试图过多谈论规划支持系统, 或是通过新的在线技术开展公众参与设计之类的内容, 但是我理解这一运动的深刻意义是应当把这些思想包含到*加广泛的政策环境中。实际上, 这也是伦敦大学学院高等空间分析中心的研究团队的聚焦所在, 很多研究项目为我提供了城市中的网络和流的大数据图解。我在此对他们的特殊贡献深表感谢。 其他还有很多人对我帮助甚多。Paul Lon**ey 与我是近30 年的同事,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们就在一起研究分形理论, 他的冷笑话一直提醒我: 科学充满偶然性和短暂性, 但我们永当追求**。Peter Hall 自从我在雷丁大学获得**份终身教职开始就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他在支持其他人按照他的多元化方法的同时也一直支持我以自己的方式研究城市, 这两者其实是共鸣的。在伦敦大学学院有一支**出色的城市形态研究团队, 他们的工作与这些思想形成了互补。Stephen Marshall 在城市和演化方面的观点, Bill Hillier 关于物质形态和空间句法如何塑造城市功能的观点, Phil Steadman 在结构形态领域的工作等都在这本书的工作中得到了体现。对他们的见解与影响我深表谢意。我还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George Chadwick 和Brian McLoughlin, 他们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引导我进入规划中的系统分析领域, 这一研究方向在**看来是如此重要。令人悲伤的是他们早已辞世, 但我希望他们能够看到他们对此书所做出的贡献。我担心他们可能无法理解, 因为理解城市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仍在快速变化之中。但是, 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和模型都仍是在他们早期基础之上的发展和补充。 我还要感谢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编辑团队, 特别是Susan Buckley、Virginia Cros**an和Kristie Reilly, 正是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此书得以出版。 感谢我的妻子Sue 为本书部分图表和全书校对所提供的帮助, 本书是我们共同的心血, 没有她这本书不可能出版。感谢我的儿子Daniel,他对城市中的各种事物抱有冷静的怀疑态度, 持续激发我深入地思考其中的合理性并导入*广泛的思想。谨将此书献给他们。 1.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巴蒂的集大成作 2.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倾情作序 3.新城市科学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学科交叉,成为热门前沿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