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美国创世纪系列)
作者简介
约瑟夫·J. 埃利斯(Joseph J. Ellis) 美国**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美国建国史作品。他的《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和《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分别荣获美国**图书奖和美国普利策历史奖。 埃利斯早年就读于威廉玛丽学院和耶鲁大学。他曾在美国*中服役并在西点*校任教,*衔达到陆*上尉。埃利斯目前执教于马萨诸塞大学。 埃利斯主要研究美国殖民地和建国时代的历史,是该领域的**学者和历史普及作家,为广大历史读者打开了了解美国建国史的窗口。《福布斯》杂志曾盛赞埃利斯的读者声望,称他是“历史学家中的罗杰·费德勒”。埃利斯的作品包括本次同步推出的《美国创世记》《缔造共和》《杰斐逊传》《华盛顿传》,以及《革命之夏》《奠基者》等。
内容简介
【**章:费城:1775—1776】(节选) 在栗树街(Chestnut Street)的住所安顿下来以后,杰斐逊做的**件事就是要对反抗英国的战争的代价进行一个独立的评估,不是要估算伤亡的人数,而是要看看会花费多少钱。他似乎相信一场全面的*事冲突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一场血腥的战斗或许可以****地决定我们未来的事业。”所以他对于战争成本的计算是以猜测战争将进行6 个月为基础的。按照新的税收办法,他估计需要300 万美元。 在夏季的某个时候,他委托房东本杰明·伦道夫帮他设计一张书桌。伦道夫是他母亲那边的亲戚,同时也是名技术娴熟的木工。他还要求做一把坐上去比较舒服的温莎椅。这些东西*终成为被珍藏的遗物,因为它们与以后的《独立宣言》联系在一起,这些东西见证了杰斐逊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没过多久,他就把对战争损失的估算放在一边,开始拿起笔,做*为重要的事情,即用文字来说明为什么北美殖民地人民要首先拿起**。 大陆会议的领导层选派他来起*一篇报告,*后标题是“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Declaration of the Causes and Necessity for Taking up Arms”)。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篇报告被认为是大陆会议的主要声明。先前的努力陷入困顿,在语言表述上存在分歧。之所以选择杰斐逊做这件事,是因为他文笔畅达,名声远扬。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切合实际的认识,他可以通过写作贡献了不起的才智,而不是通过演说。 这项任务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尴尬且容易被忽略的事实,那就是虽然宣告美国独立的正式文件一年以后才出现,战争却早已经开始了。杰斐逊抵达费城的时候,列克星敦(Lexington)战役、康科德(Concord)和邦克山(Bunker Hill)战役已经打响,乔治·华盛顿已赶去指挥在波士顿外围的一支*队。虽然大陆会议中的温和派仍然抱有与英格兰和解的希望,到了1775 年夏天,主动权已经转移到约翰·亚当斯和塞缪尔·亚当斯领导的激进派手里,他们认为独立不可避免。而英国**的每一个举动带来的后果就是使得温和派在一点点地分化,激进派的预见*趋明朗。从一开始杰斐逊和弗吉尼亚州代表团就站在激进派这一方。他在这一时期的私人通信表明,和解的大门无疑已经关闭。例如,1775 年6 月,他写信给弗吉尼亚的亲戚,说道:“战争已经血淋淋地展示在眼前,没有和解的希望,**的途径就是拿起**。”一个月后,他写信给约翰·伦道夫,说他不会同意英国提出的和解条款,他“要竭尽全力将整个英伦岛沉入海底”。在杰斐逊看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殖民地是否会宣布独立,而是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宣布独立。 这些背景很关键,因为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杰斐逊,为他一年之后为革命事业起*檄文的文体风格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大陆会议的代表们正忙于组建一支*队,指导各个殖民地的立法者制定新的宪法,联络国外的盟友,密切关注战局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坚持自己的立场,希望避免与母国公开决裂,要宣誓对乔治三世保持永远的忠诚。这些不相容的政治姿态反映了大陆会议中激进派和温和派之间的分裂,因而需要用语言的技巧将双方撮合起来。尽管是写给英国**的,但真正的听众是北美的人民或者至少是来自各殖民地的立法者。他们需要有一个理由,让自己相信原先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已经变得不可避免了。 单纯从宪法的层面上看,杰斐逊在《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中的观点要比《英属美利坚权利综述》里表达得缓和了一些。杰斐逊没有否定英国议会在殖民地的法律**,而是做了让步。“一些英国议会掌握的权力虽然与我们**的宪法相违背,*终因我们情感上的原因而获得默许。”这无疑是对大陆会议中的温和派的退让,说明杰斐逊意识到需要协调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他也**委婉地论及了移居的主题。“我们的祖先……离开故土,”他写道,“远涉重洋来到这里,寻找文明和**信仰自由的乐土。”但这里并没有借助撒克逊传说,也没有提及诺曼征服后人们传统上享有的权利*到了制约。杰斐逊收回锋芒,做了低调处理,以避免因为不确定的事情产生分歧。 杰斐逊在《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中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故事的主线,把殖民地人民描绘成无辜的*害者。早先对英国政策的批评者,例如约翰·亚当斯、约翰·迪金森(John Dickinson)和丹尼尔·杜拉尼(Daniel Dulany),从法律上论证了在法国与印第安人战争(1763)结束之前英国议会插手殖民地事务是没有先例的。在英国,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曾将战争之前的时间称为“有益的被遗忘”的时代。杰斐逊对于英国与美利坚之间的冲突的论述进一步强化了英国**政策的改变带来的巨大影响。在1763 年以前,英帝国还是一片**与繁荣的景象,与杰斐逊描述的撒克逊森林中平和安静的生活别无二致,他希望美利坚能够成为那样的理想社会。接着,突然之间,“**发现英国所有的敌人都被征服了,就开始萌生了邪恶的念头,也要征服它的朋友们”。杰斐逊根据道德二分法(dichotomy)的原则做了精巧的叙述,展现了他文字方面的天赋。帝国的“彼时与此时”成为故事的主题。故事演变成英国的暴政与殖民地的自由之间的冲突,实施阴谋诡计的英国官员和积极请愿的殖民地人民成为主角。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不可遏制,在马萨诸塞州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托马斯·盖奇将*(General Thomas Gage)的“正规*”和“不明真相的居民”激烈交火。所有这些都表达着无辜*害者的悲情。 我们无法知道,杰斐逊对帝国这样的漫画般的描述,多大程度上出于自己的本意,多大程度上是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来自纽约的代表威廉·利文斯顿(William Livingston)评论说,杰斐逊写作《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的文风让他想起其他弗吉尼亚人的演讲风格:“过于吹毛求疵和突出雄辩之力,但高贵之气不足。他们似乎认为,需要不断地重述‘暴政’‘专制’‘血腥’等这些字眼,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或许杰斐逊这样写是试图将亨利等弗吉尼亚的同事们的演讲风格用文字表现出来。因为有了这样自觉加以修饰和夸张的传统,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不明真相的居民”这样的字眼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很清楚的是,在英国*队到达时,当地人已经按照作战队形列队,严阵以待了。 跟杰斐逊整体的叙述手法相比,对一些具体细节的夸张无须留意。殖民地人民是无辜的旁观者,遭*贪得无厌的英国**的迫害。政治冲突一直就要求在道德上立场鲜明,非黑即白,没有模棱两可的意义和左右摇摆的忠诚。痛苦和混乱的现实与童话故事中的过去形成巨大的反差。*有力的说明是,导致革命的不是北美殖民地的人民,而是英国的官员,他们的*败毫无收敛,与之相应的是殖民地人民一如既往的善良。 《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过于修饰的文采需要仔细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独立宣言》的前奏,另一方面该文的文字表达方式是杰斐逊及其同时代的人所熟悉的,而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则会显得陌生。文中重点强调了美利坚的美德和英国的*败之间的巨大反差,这里蕴含的推论是邪恶的力量正在伦敦的**机构里密谋要剥夺天真善良的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像撒克逊传说一样,这种思考和评论政治的方式深深植根于英国的辉格传统,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17 世纪40 年代英**战时期的清教反对者。在18 世纪,这种反抗传统得到一些英国人的支持,他们自称为“真正的辉格*”或者“乡村*”(Country Party)。他们包括亨利·圣约翰·博林布鲁克(Henry St. John Bolingbroke)、约翰·特伦查德(John Trenchard)与托马斯·戈登[ Thomas Gordon,笔名卡托(Cato)] 和詹姆斯·伯格(James Burgh)。他们创造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来对抗任意滥用权力的英国执政者,把他们称为“宫廷*”(Court Party)。他们表达了对**动机的**不信任,揭示了大众美德和官员*败之间的巨大反差,语言极具特色。 杰斐逊的私人藏书中有不少博林布鲁克、卡托和伯格的作品。他以及他在大陆会议的同事们对英国辉格*人遣词造句的风格谙熟于心。在我们现代人听起来,他们的语气和对待政治**的态度十分夸张,富有戏剧性。几乎所有表达**权力的词语都具有耻辱之意。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来自古老的辉格*的反抗传统。这种政治说理的方式为人所熟悉和接*,在十年前反抗英国课税时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这种方式在辩论中显示了巨大的潜力,把殖民地人民和英国**都面临的复杂的宪法问题简而化之。由于乔治三世和大臣们看起来决意要成为辉格*人笔下的恶棍,在1776 年春天,这篇公告至少从表面上看是理由充分的,尽管它对于英国**的政策制定者的动机表现出近乎偏执的态度。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杰斐逊利用辉格*的辩论和阐释技巧**是出于真诚之心的。他所撰写的《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以及后来的《独立宣言》并不是自我标榜的好斗之词或者夸张的政治宣传。他所写的真切地反映了他对北美大陆将要发生的巨变的理解。一些大陆会议的代表认为这些文字利用一些夸大和歪曲的手法来动员殖民地的人民,让大家接*命运的安排。杰斐逊则认为这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本质***的概括。无论他是否从辉格*历史学家和乡村*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启发,形成了自己*初的政治思想,到1776 年春天,他已经**吸取了他们的论战风格,并将其核心观念融入自己的个性中,以支持他对**的**厌恶和在道德二分的层面思考问题的倾向。杰斐逊那时候是名典型的辉格*人,辉格*的价值观如此有吸引力,是因为这跟杰斐逊自己典型的性格特征能够**地结合起来。 任何对他文笔的批评,他也表现得**敏感。这导致了杰斐逊在大陆会议的**次政治斗争,起因是约翰·迪金森质疑了杰斐逊起*的《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中几个部分的语气和措辞。迪金森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代表,在大陆会议是**的温和派的**。他曾被选入起*《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的委员会,目的是保证两派人都能有代表参与其中。杰斐逊晚年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迪金森的反对意见,所以此事听起来是相当可信的。“按照要求,我准备了一份公告的*稿。它对于迪金森来说太难以接*了。他还对跟宗主国和解抱有希望,不愿意看到这些冒犯性的话语让那种希望变得渺茫。” 20 世纪的一些文字考证工作证明,杰斐逊看似**可信的回忆录是有问题的。迪金森建议修改,并不是给杰斐逊的文字泼冷水。事实上,迪金森给*稿加入了*为强硬也是被引用*多的一句话:“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是紧密团结的。我们的内部资源是充足的,如果需要,也能获得外部的帮助。”杰斐逊的不满多少有些夸张和矫情。迪金森的修改增添了平静务实的语气,中和了杰斐逊文字中的偏激和夸张。大多数情况下,杰斐逊不能容忍对他语言创作的任何篡改。他喜欢独自写作,按照自己的思路组织文字。在那个相互妥协让步的起*委员会里,所有的批评意见在他看来都是令人反感和有误导倾向的,是对文字的亵渎。他的文风纯洁,就像纯洁高尚的殖民地事业一样,不容许妥协。 大陆会议打破僵局,批准了定稿,采纳了迪金森的大多数修改意见。尽管经过修改加工,它还是保留了杰斐逊的文风。一年以后,略加改动的文稿发表了,振聋发聩,世代传诵:“我们珍视正义和人类自由表达的权利,我们相信自己有责任尊重他人,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事业的正义性。”跟《英属美利坚权利综述》一样,他撰写的《关于拿起**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是以后的《独立宣言》的一次预演。 1. 杰斐逊用他的笔定义了美国,乃至那个革命年代的世界。“我们认为这一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并由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激励着后人不断思索:何谓人的权利,何谓自由,何谓幸福。很多人反问,杰斐逊的理想、杰斐逊的人格、乃至美国的价值观,并不像他自己笔下的“真理”那样“不言自明”。究竟如何?这本书会给你一个答案。 2. 《杰斐逊传》曾荣获美国图书***奖“**图书奖”,美国国史普及的大众导师级人物约瑟夫·J. 埃利斯解读极富争议的国父。 3. 杰斐逊面临的选择,也是那个步入现代的世界面临的选择:坚持理想主义or与充满压迫、奴役的现实妥协?英国式的保守or法国式的激进?让政治成为圣贤的舞台or让政治成为冲突共存的谈判场?投身革命、与全世界的有志者保持联系or回到乡村、安享与世无争的生活?……杰斐逊是被这些两难抉择撕裂的人,他一半是圣人,一半也许是怪人、罪人,他成了“美国的斯芬克斯”。 4. 杰斐逊是美国政治理念的试金石,平等、自由、**、*小**……多少观点都以杰斐逊之名接*纪念、讨论和质问。1943年4月13*,杰斐逊纪念堂落成时二战正在激烈进行,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落成典礼上宣告:“**,就在为自由奋战之时,我们把这样的一座圣坛奉献给自由。”这本书也将以杰斐逊为镜,透视美国**精神的内在紧张。 5. 【套书**】美国革命和建国是世界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君主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宰世界上千年,而美国的建立,向人类揭示了**政治、乃至人之存在的新可能——共和制。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人民可以不必为了统治者的野心去赴汤蹈火,也不用为了供养所谓的“贵族”而忍辱负重;人民可以选出代表来管理自己的**,以*平等、*进取、*有尊严的姿态实现人之价值。此次新思文化推出“美国创世记”系列,包含《美国创世记》《缔造共和》两本叙事历史,以及《华盛顿传》《杰斐逊传》两位核心国父的传记,均为约瑟夫·J.埃利斯作品,各有侧重。精彩故事之余,也理清美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