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的光与影:印象派
作者简介
李行远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曾任广东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及客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服务中心访问学者。著有《西方美术史纲》《看与思——读解西方艺术图像》《图说世界美术大系》等。
内容简介
引言 就像人类历史上许多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的命运一样,印象主义绘画在诞生之时以及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领受社会为它准备的鲜花与美酒。相反的是,它遭遇了来自当时的专制政治、守旧艺术以及其他种种莫名其妙的攻击和不公正的对待: 官方的沙龙拒绝印象派作品的展出。 自以为深谙艺术三昧的资深批评家们或义正词严或漫不经心地对印象派画家进行讨伐。 视他们为国家文化价值威胁者,向专制文艺政策献媚的编辑假装愤怒地说印象派画家是“革命党人”。 自认为有高深艺术修养的公众不能理解他们的作品,不会欣赏他们的绘画;更精彩的是,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针对他们、嘲笑他们的漫画作品。其中有一张画着身着异国服装的兵士们高举用作挡箭牌的油画冲锋陷阵,对方的士兵望风而逃,画上的说明是:土耳其人在印象派画展中买了大量作品,一旦战争爆发就可派上用场。另一张发表于1877年的作品,画着一位怀孕的女士在印象派展厅入口被门卫拦住:“夫人,这太不慎重了。”…… 幸亏那时还没有发明互联网,否则印象派画家马上会被帖子上的口水淹死;也幸亏那时的传媒还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否则真想象不到印象派画家会被八卦新闻妖魔化成什么样子…… 然而,印象主义绘画后来却又成为艺术史上“所有艺术运动中最受欢迎的运动”,印象派作品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自20世纪上半叶以降,印象派画家原作展览在世界各地都备受公众瞩目,总是门庭若市。法国的奥赛美术馆,更是以丰富的印象派作品收藏傲然于世,跻身于世界著名美术馆之列。 2004年末至2005年初,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收藏的印象派原作中的51幅来到中国,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展出,受到观众热烈的追捧。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的参观人次分别超过32万和25万,展出单位后来还延长每天的展出时间。如今十多年过去,人们对从电子设备中获取清晰的图像早就习以为常,假设再来一次印象派画展,这些作品会唤起怎样的情感?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图景? 各个不同的印象派画家的艺术人生、创作历程,对他们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这些仍然是基本的、有趣的话题。 大河寻源与幽谷探胜,都同样具有迷人的诱惑力。更何况艺术史风云吊诡、异彩横生,赏心的是艺术家的才华,悦目的是那无数山河画卷、人生百态——艺术史册就是一部打开的人类心灵史册。 让我们反复地看印象主义画作,大声地读出那些画家留下的文字,面对他们曾久久凝视的日出日落,一遍遍地回忆当初我们也曾置身其中的,那些画家曾经流连过的街道、公园、车站,慢慢地、深深地沉浸进去 …… 蓦然回首,中国人视印象派为洪水猛兽的日子已然过去,艺术界人士也不屑于谈论他们领受过其滋养的印象派了。西谚有言:“熟知非真知。”更何况,对于印象派我们又何曾真正熟知过呢! 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开始吧,从马奈的草地出发,沿着莫奈的湖边看看日出,看近代法兰西艺术天空中最灿烂的几片云霞…… ? 印象派可能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西方画派之一,国内曾掀起一股“印象派热”。比如,2004年末至2005年初,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收藏的印象派原作中的51幅来到中国,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展出,受到观众热烈的追捧。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的参观人次分别超过32万和25万,展出单位后来还延长每天的展出时间。 ? 这是一部生动的印象派画传,一幅宏大的印象派大师群像,对马奈、莫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摩里索、卡萨特、塞尚,以及印象派“外围”画家,近20位印象派大师的艺术人生、创作历程进行解读,对他们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 全书为读者呈现近80幅印象派经典作品。采用优质纯质纸印刷,尽可能体现画作原貌。特殊装帧设计便于全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