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北京城(京城记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027/14/20211027140023552.jpg)
出版社: 学苑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漫话北京城(京城记忆)
ISBN: 9787507720846
高巍,1958年生,世居北京。典型的地域环境熏陶,自然生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1982年大学毕业以后,因工作需要,又大量阅读了介绍北京文化的书籍资料,进而由编辑而写作,逐渐转入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主要著作:《长城百科全朽》(副主编)、《燕京八景》、《四合院》,以及大量的相关文章等。现为《燕都》从刊主编,中国民俗学会燕京民俗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在北京地区,古城遗址发现过好多处。如德胜门 外清河镇,房山区的窦店和琉璃河等地,都先后发现 了西汉、春秋战国及商末周初的古城垣。尽管这些城 垣的规模远不如明清,但用夯土板筑成的城垣城门的 台基十分坚固。而且城门规矩,建筑质量很高,一般 在宫城外都设有阙门。1954年在房山县窦店发现的另 一座战国末期的古城,已有城和郭之分,二者相间仅 20米。城西北角保留较完整,墙体表现倾斜,夯土最 厚达17厘米。20世纪50年代,在清河镇朱房村发现的 ,是西汉到唐、辽之间的古城址,残存的南墙长150 米,估计城总长逾2000米,是一个较小的军事城镇。 虽然汉代已有了砖瓦,但仅限于宫殿的建筑,城墙仍 用夯土筑成。 金王朝在辽代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了中都城 。除北城垣未动之外,东西南三面均加以扩大,略呈 方形,四个城角的位置是: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 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 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以南的皇亭子;西南角,在今 丰台区凤凰嘴村。在今陶然亭公园以南,有东西延长 的水沟,疑为金中都南护城河遗迹。城垣边长均在 4000米以上。金朝灭亡后,中都陷落,皇宫被焚。但 直到明初,金宫遗址犹存,嘉靖筑外城(1554年)后 ,遗迹渐湮。如今,仍可见凤凰嘴村一带断断续续的 土岗。元大都也仍然采用夯土的办法筑城,城址是在 旧城东北。为了加固城墙,土城垣中加有竖柱(称“ 永定柱”)和横木(维木),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 ,“以苇排编,自下砌上,以免摧塌”。为此,专门 在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5里立苇场,收苇以蓑 城,每岁收百万。 城的四角都有巨大的角楼,城外部则等距离地建 有加强防御的“马面”(详情请见本文后半部分的专 门介绍),再绕以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明代北京城墙的最大变化,要算由土夯改砖包了 。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命令安南人太监阮官等 修筑京师九门的城楼,由此开始了城楼的大规模修建 ,历时四年完成。以后,门外还修建了箭楼,月牙城 也建起了城楼,各门外立碑楼,城四隅立角楼。此外 ,还加深了城濠,并用砖石衬砌了两壁。九门外的旧 木渡桥也改成了石桥,并设立了水闸。正统十年 (1445年),城垣的内侧也统统用砖包砌起来。嘉靖 四十三年(1564年),又建起了外城城墙。同年,各 门均修起了瓮城。 清代沿用了明代所有的城垣建筑,但清政府腐败 无能,不惜以割地卖国求得帝国主义的宽容。1901年 ,英国人乘八国联军入侵之乱,擅自在天坛以东的城 墙上掏了一个门洞,将津卢铁路穿门洞修至前门外东 侧,并建立了车站。同年,法国人也乘机在天宁寺东 边的城墙上掏开一个门洞,也是为铁路通过而建的, 以便卢汉铁路修至前门外西侧,建成北京西站。民国 四年(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在东北城角的西边和 南边各辟建一个门洞,在东南城角的北边和西边也各 开了一个门洞。同年6月,开始改善正阳门交通工程 ,拆除瓮城,在城楼两侧各开设一座双洞城门。民国 十四年,冯玉祥的部队在新华街南口的城墙上开设一 座双洞城门(即今天的和平门),并在护城河上建石 拱桥。民国十五年(1926年)御河南段改暗沟工程中 ,将水关上的城墙拆开一豁口,后改成门洞。不久, 外国人认为设门洞对租界地不安全,强令中国政府将 门洞堵死。1939年,在东西长安街的延长线各开设一 座城门(即后来的建国门和复兴门)。1940年,日军 在太平湖建仓库,为使铁路修入库区,在太平湖南面 的城墙上开设一门洞。 纵观北京的古建筑,几乎没一个能比得上城墙的 雄伟和壮观。它那分外古朴和绵延不绝的外观,粗看 可能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 城墙无论是在建筑用材还是营造工艺方面,都富于变 化,极具历史价值。城墙单调的灰色表面,由于年深 日久而侵蚀。尽管如此,整个城墙仍保持着统一的风 格。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便筑有大小不尽相等的坚固墩 台,从而使城墙外表的节奏鲜明。这样的墩台不仅出 现于北京的城墙,长城上也有,其名称各不相同,有 的叫“马面”,有的叫“墙台”,有的叫“墩台”。 尽管叫法不同,但形状都差不多,一般依附于城墙外 侧,为与城墙同高的台子,凸出于墙外,三面均砌垛 口(雉堞)。它的功能是当敌人逼近城墙、准备登城 时,城上守兵可凭借墙台,从侧面射击来犯之敌。城 墙内侧,在各段城墙的衔接处极不平整,多处受到树 根和水流的侵害而变得凹凸不平,所以墙的表面无大 变化。与这种迂缓不同,城门上的城楼则高耸于迂缓 之上,那些较大的城楼为矗立在高大的城台之上的巍 峨殿阁。这些殿阁的屋檐,有的高达三层,俗称“三 滴水”。在城墙的拐角处还建有城堡般的巨大角楼。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自东向西嘹望,在明净澄澈 的晴空下,远处的蓝色西山把城墙衬托得格外美丽。 早年间,内城没什么高大建筑,远眺城墙,可见一条 连绵不绝的长城,其中点缀着座座挺立的城楼。城头 长着一簇簇的灌木树丛,增添了几分生机。但凡有过 这种经历的人,就很难忘记这秀丽的景色。走近城墙 ,其间延亘着杨柳遮岸的城濠或运河,或者在城壕与 城墙之间栽着椿树和槐树。淡绿色的柳枝交织成透明 的帷幕,摇曳在水明如镜的河面上。雪一样白的槐花 压弯了树枝,在阵阵微风中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古城 周围构成了一幅幅出色的图画。 沿着城墙内侧的坡道往上走,所见的墙顶几乎就 是无与伦比的散步场所。墙顶一般宽2丈,最宽处甚 至达4丈,地面铺着大砖,内侧边缘筑女墙(一种起 护栏作用的矮墙,砌于墙顶内侧),外侧则是垛墙( 也称雉堞,砌于墙顶部外侧,有连绵凹凸的齿形凹口 ),它一般是女墙的两倍,有1.8米高,垛口间距仅 半米。在垛墙、女墙的下部都开有一方形洞口,但前 者是为了射箭等防御性军事功能,后者则仅为了排水 。 P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