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的嬗变(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的人类学透视)(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关于水神的两则传说 大理民间有关段赤城的故事版本众多,且其中杂糅 了许多文化元素,但大体的故事梗概还是以“段赤城斩 蟒”和“小黄龙大战大黑龙”两则为主。其中“段赤城 斩蟒”的故事在诸多方志中都有所记载,“小黄龙大战 大黑龙”的故事则多为民间传说,且后者较前者流行。 因“段赤城斩蟒”故事古已有流传,所以以古人的陈述 较为准确,而“小黄龙大战大黑龙”故事则较早为徐嘉 瑞所收集整理,有一定代表性。两则故事的大概内容呈 现如下: 段赤城斩蟒 公姓段,讳赤城,南诏时绿桃村人。有胆略,富膂 力,行侠好义。凡乡里间有越理犯分者,辄呜不平,抑 强扶弱,人皆敬畏之,而不敢犯。按《郡志》及《野史 》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龙尾关巨蟒为患,吞嚼人畜 。洱水出口,复为所阻,以致泛溢,淹没田宅,人畜无 算,水薄城郊。诏王劝利晟颇忧之。布榜国中,募勇士 ,能制蟒者,受重赏。公慷慨应募,引为己任,遂披甲 持双刀,入水与蟒恶斗,不胜,为蟒吞入腹中,不得出 ,仍转侧不已,剑锋洞蟒腹,蟒死。洱水为殷,而人不 敢近。累日后,诏王遣人验之,蟒尸浮水面,知已俱死 矣。于是剖腹得公尸,葬于马耳峰麓羊皮村之阳,建塔 其上。毁蟒骨以垩塔,名曰灵塔,俗呼蛇骨塔。并于洱 海西岸龙凤村建祠祀之。 小黄龙大战大黑龙 南诏初,崇圣寺绿桃村有一贫女,上山砍柴,见绿 桃,吞之,遂有孕。生子,弃之山间,有巨蛇衔去哺养 之,遂长大,其母乃携归。儿常随其母山间劳作,渴则 饮龙潭之水。一日饮水,觉水微温,有巨人自潭中出, 言龙王有病。儿遂与巨人下至龙宫,以草药献龙王,病 愈。儿不受赏赐,愿在龙宫多留数日。一日因偷试宫中 黄龙衣,乃化为黄龙,龙王大怒。适逢腾越之黑龙盘据 下关,大理一带洪水泛滥,龙王命儿逐黑龙。儿战败黑 龙,洪水平息。儿仍化为小蛇,回临山亭。天刚亮,即 止于此。人民奉为洱海神,立祠祀之。神遂长居于此, 其母乃 为龙母。当然,有人将段赤城斩蟒的故事说成是南 诏初期洱海流域不同部族之间斗争之隐喻,段赤城(小 黄龙)指代的是洱海周边的“白蛮”,而“大黑龙”则 是蒙舍“黑蛮”的化身。 也有人认为“小黄龙大战大黑龙”的故事要早于“ 段赤城的故事”,依据是口头文学的出现要早于书面文 学,即传说故事先流传于民间,后常被文字记录。如张 文勋认为,人们之所以“把小黄龙出生的传说拉到段赤 城身上,或说段赤城就是洱海龙王”,那是因为口头文 学有很大的变异性,而“赤城杀蟒与小黄龙战胜大黑龙 在思想主题上极为相似,他们又都是本地人”,有功于 民才祀为神。[]然而从两则故事的内容来看,“小黄龙 大战大黑龙”的故事似乎神话色彩要更为浓重,若非要 分清先后我们依然坚持前者要早于后者,段赤城由人而 实地探访,耗时3年,行程上千公里,探访了大理喜洲镇、波罗塝村、河矣城村、石坪村、洱滨村、下沙坪村、清索村等上千个村寨,并实地调研了宝林寺、江风寺、应海庙、本主庙、洱水祠、龙王庙等上百个寺庙,田野中拍摄的民间水神甲马、段赤城像以及“耍海会”“放生节”等节俗活动场面等照片有近万张,所访谈的老斋奶等村民过百人,汇集了洱海流域一带水神神话故事、民俗节日及水神塑像、有关水神的碑铭等。 生动描述了充满地域特色的“洱水之神”段赤城的神话故事,反映了白族水神信仰体系构建与白族群体自我认同的关系。 展现了洱海流域坝子社会与水神神话故事形成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