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礼士路62号(半个世纪建院情)
作者简介
马国馨,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59—196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为院总建筑师,教授级**建筑师,**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1981—1983年间曾在*本丹下健三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所研修,1991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被授予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曾获梁思成建筑奖(2002)等奖项。 主要负责和主持的设计作品有北京**俱乐部(1972),北京15号宾馆羽毛球馆和游泳馆(1973),北京前三门住宅规划设计(1976),***纪念堂(1977),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1990),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和行车楼(1999),北京宛平中国人民抗*战争纪念雕塑园(2000)等。曾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全国**工程设计金奖(二项)、银奖(一项),建设部**设计一等奖(两项),北京市**工程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体育休闲娱乐设施协会银奖(一项)等。 主要著作有《丹下健三》(19**)、《*本建筑论稿》(1999)、《体育建筑论稿——从亚运到奥运》(2007)、《建筑求索论稿》(2009)、《礼士路札记》(2012)、《走马观城》(2013)、《求一得集》(2014)、《长系师友情》(20】5)等。
内容简介
众多家珍细数来 ——建院55周年有感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 院(以下简称“建院”)即将迎来她的55岁生*, 对于这样一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千人规模的设计 院来说,她的历史就是我国和首都建设事业发展的 一个缩影,她见证了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前进和壮 大;通过广大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建院在祖国大 地上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成果,为社会所熟知,为广 大人民群众所使用;建院的技术实力、科研成果、 运作经验、创新机制对于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和进 步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外有一定的影 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名字已经成为这一行 业的重要品牌。在我国城市化的飞速进展中,尤其 是进人新世纪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设计行业 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激 烈的竞争,以及如何进一步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造 力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如何总结建院半个世 纪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发扬光大建院的一系列优良 传统并结合新时期的形势和特点研究如何应对,已 经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笔者虽然在建院工作近40 年,亲身经历了建院的成长和发展,但因对情况了 解并不全面,只能结合自己的感*和体会谈些肤浅 的认识。历史悠久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是1949年8月筹备 组建的公营永茂建筑公司的设计部,于同年10月1* 正式成立,可称为北京市**家地方国营的建筑设 计部门。至于是不是***家还有待考证,因为 在永茂组建的大致同时,也组建过一个中央直属机 关修建办事处的设计室,它后来和中央机关的设计 单位合并为中央设计院,以后又改名为建工部设计 院。有的建筑界前辈的回忆文章中还把1952年1月筹 建的上海市建筑设计公司及四个月后在此基础上成 立的华东建筑设计公司称为“***家国营建筑 设计院”。建院由于隶属北京市,所以建制和人员 一直比较稳定,不像中央机关的设计单位聚散起落 。在1950年1月,当时北京市委****在北京市解 放一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建设)服务于 人民大众,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中央人民**。这 三个任务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建院的历史也可以 说是为中央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服务 史。现在回想起来,正因为建院地处首都,有着得 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并且在设 计的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直接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 工作,接*有关领导同志的指导意见或见诸文字的 批示。在其他设计院的历**,恐怕很难找到这样 多、这样具体的指示和谈话。尤其经过时间的考验 和实践的检验,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老一辈革命 家的睿智,这是建院历**一笔十分独特而宝贵的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