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自传(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精)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内容简介
我父胡传,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个意志坚强,有 行政才干的人。经过一个时期的古典文史训练后,他 对于地理研究,特别是边省的地理,抱有浓厚的兴趣 。他怀揣一封介绍书,前往京师;又走了四十二日而 达北满吉林,去晋见钦差大臣吴大澂。吴氏作为中国 的一个伟大考古学家,现在见知于欧洲的汉学家们。 吴氏延见他,问有什么可以替他为力的。我父说 道:“没有什么,只求准我随节去解决中俄界务的纠 纷,俾我得以研究东北各省的地理。”吴氏对于这个 只有秀才底子,且在关外长途跋涉之后,差不多已是 身无分文的学者,觉得有味。他带着这个少年去干他 那历史上有名的差使,得他做了一个最有价值、最肯 做事的帮手。 有一次与我父亲同走的一队人,迷陷在一个广阔 的大森林之内,三天找不着出路。到粮食告罄,一切 侦察均归失败时,我父亲就提议寻觅溪流。溪流是多 半流向森林外面去的。一条溪流找到了手,他们一班 人就顺流而行,得达安全的地方。我父亲作了一首长 诗纪念这一件事。及四十年后,我在一篇《杜威论思 想》的论文里,以这件事实为例证,虽则我未尝提到 他的名字,有好些与我父亲相熟而犹生存着的人,都 还认得出这件故事,并写信问我是不是他们故世已久 的朋友的一个小儿子。 吴大澂对我父亲虽曾一度向政府荐举他为“有治 省才的人”,他在政治上却并未得臻通显,历官江苏 、台湾后,遂于台湾因中日战争的结果而割让与日本 时,以五十五岁的寿辰逝世。 二 我是我父亲的幼儿,也是我母亲的独子。我父亲 娶妻凡三次:前妻死于太平天国之乱,乱军掠遍安徽 南部各县,将其化为灰烬。次妻生了三个儿子、四个 女儿。长子从小便证明是个难望洗心革面的败子。我 父亲丧了次妻后,写信回家,说他一定要讨一个纯良 强健的、做庄家人家的女儿。 我外祖父务农,于年终几个月内且兼业裁缝。他 是出身于一个循善的农家,在太平天国之乱中,全家 被杀。因他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故被太平军掠做俘虏 ,带往军中当差。为要防他逃走,他的脸上就刺了“ 太平天国”四字,终其身都还留着。但是他吃了种种 困苦,居然逃了出来,回到家乡,只寻得一片焦土, 无一个家人还得活着。他勤苦工作,耕种田地,兼做 裁缝,裁缝的手艺,是他在贼营里学来的。他渐渐长 成,娶了一房妻子,生下四个儿女,我母亲就是最长 的。 我外祖父一生的心愿就是想重建被太平军毁了的 家传老屋。他每天早上,太阳未出,便到溪头去拣选 三大担石子,分三次挑回废屋的地基。挑完之后,他 才去种田或去做裁缝。到了晚上回家时,又去三次, 挑了三担石子,才吃晚饭。凡此辛苦恒毅的工作,都 给我母亲默默看在眼里,他暗恨身为女儿,毫无一点 法子能减轻他父亲的辛苦,促他的梦想实现。 随后来了个媒人,在田里与我外祖父会见,雄辩 滔滔的向他替我父亲要他大女儿的庚帖(按:胡适《 我的母亲的订婚》一章里面,用的是“八字”二字, 英文系Birthdatepaper,故译庚帖似较贴切)。我 外祖父答应回去和家里商量。但是到他在晚上把所提 的话对他的妻子说了,她就大生气。她说:“不行! 把我女儿嫁给一个大她三十岁的人,你真想得起?况 且他的儿女也有年纪比我们女儿还大的!还有一层, 人家自然要说我们嫁女儿给一个老官,是为了钱财体 面而把她牺牲的。”于是这一对老夫妻吵了一场。后 来做父亲的说:“我们问问女儿自己。说来说去,这 到底是她自己的事。” 到这个问题对我母亲提了出来,她不肯开口。中 国女子遇到同类的情形常是这样的。但她心里却在深 思沉想。嫁与中年丧偶、兼有成年儿女的人做填房, 送给女家的聘金财礼比一般婚媾却要重得多。这点于 她父亲盖房子的计划将大有帮助。况且她以前又是见 过我父亲的,知道他为全县人所敬重。她爱慕他,愿 意嫁他,为的半是英雄崇拜的意识,但大半却是想望 帮助劳苦的父亲的孝思。所以到她给父母逼着答话, 她就坚决的说:“只要你们俩都说他是好人,请你们 俩作主。男人家四十七岁也不能算是老。”我外祖父 听了,叹了一口气,我外祖母可气的跳起来,忿忿的 说:“好呵!你想做官太太了!好罢,听你情愿罢!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