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弓射日(决胜塞班岛)/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决战之前 确定目标 美国海军坚持沿中太平洋从海路进攻日 本本土,但1943年底开始的一系列攻势展开 之前,陆军——确切地说是麦克阿瑟将军指 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陆军就不断质疑海军的 计划。 1943年8月11日至24日,美英联合参谋 长委员会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四分仪会 议”。与会的盟军高级将领做出若干重要决 议,关于太平洋战场最重要的一项决议就是 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绕过日军重镇拉包尔 不打,而美国海军仍会占领中太平洋的马里 亚纳群岛。这一决议是对四个月前华盛顿会 议“三叉戟会议”决议的一次重大修改。 麦克阿瑟将军得知魁北克会议的决议后 大失所望,这意味着1944年的对日作战将会 由海军唱主角,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行动会 被限定在新几内亚岛西端的鸟头半岛一线。 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为安抚麦克阿瑟的情 绪,特地给他发去一封长信,解释“四分仪 会议”的相关决议,告诉他西南太平洋战区 的地位并不会因为战略部署的修改而变得无 足轻重。 麦克阿瑟明白不能和盟军高层硬顶, 于是根据魁北克会议的相关决议和马歇尔 的信件,再度修改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战略 计划,修改完成后的计划被称为“雷诺三号 计划”。 最初盟军只是随机选择了马里亚纳群 岛这个目标,然而到了1943年秋,这个目标 越发得到盟军各级军官重视。9月6日,美军 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JWPC,简称“联合 委员会”)主动提出一个名为“占领马里亚 纳群岛(包括关岛)计划纲要”的课题。在 联合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第99次报告 会上,参谋们告知各陆海军长官,占领马里 亚纳的研究课题已经准备完毕,而且极具可 行性。参谋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日本海军 主力舰队很可能会在马里亚纳与美国海军交 战。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不由得露出会心一 笑,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太平洋战区司令暨太平洋舰队总司令 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接到魁北克会议决 议文件后,便开始制订中太平洋作战计划。 9月30日,他在致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封信 中,简述了中太平洋作战计划纲要。尼米兹 计划1944年底进攻西加罗林群岛的帕劳群岛 和雅普岛。他指出,帕劳群岛是能够替代马 里亚纳群岛的一个令人满意的目标。这样一 来,盟军在中太平洋将沿吉尔伯特-马绍 尔-加罗林-帕劳-菲律宾轴线,或者说从 马里亚纳群岛和小笠原群岛北方迂回,进逼 日本本土。 西南太平洋战区、华盛顿和太平洋战区 三方面的意见并不统一,也就是说盟军对是 否入侵马里亚纳群岛还没有形成定论,而陆 军航空兵的声音在这个时候响起,对最终确 定目标产生了重要影响。原来,期待已久的 B-29远程轰炸机终于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投入 实战,这将彻底改变对日战争的蓝图。 早在1942年9月,美军的这种远程轰炸 机就进行了首次试飞,但为排除故障,提高 性能,以适合大量生产,又花了约1年时间 完善。从实施战略轰炸的角度来看,这种四 引擎轰炸机的突出特点是载弹4吨能够完成 约5630公里的飞行距离。这就意味着,当 B-29轰炸机能够批量装备部队后,盟国可以 从友军航空基地空袭2800多公里以外的敌军 目标,即使考虑安全因素和效率最佳化问 题,作战半径也能够达到2400公里。 显而易见,到1943年底,生产下线的 B-29轰炸机数量尚不足以在盟军入侵西欧之 际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部署在欧洲战场的B-17轰炸机和B-24轰炸机 数量都足以完成战略轰炸任务,那么问题就 只是该如何最大限度利用B-29轰炸机对日本 作战。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适合成为B-29 轰炸机基地的地方一共有三个:澳大利亚, 中国和马里亚纳群岛。 麦克阿瑟得到消息,认为这是一个争夺 太平洋战场主导权的好机会。西南太平洋战 区航空队司令乔治·肯尼中将闻讯,立即请 求将新型远程轰炸机派给他部下的第5航空 队。他主张,使用B-29轰炸机对日作战的 最佳方式是从澳大利亚的航空基地出发, 大举空袭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工业设施。然 而华盛顿的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将 军和他的参谋人员另有想法,拒绝了肯尼的 提议。 阿诺德将军在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就向 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提出了他“从空中击败 日本的计划”。阿诺德预计到1944年10月, 美军会拥有10个各配备28架B-29轰炸机的 飞行大队可用于对日作战。他又提出,如果 届时盟军没有占领任何距离日本本土主岛本 州岛2800公里以内的太平洋岛屿的话,就有 必要在中国长沙的北方和南方修建一系列机 场,B-29轰炸机从这些机场出发,能够空袭 大部分日本军工企业。不过美国陆军航空兵 高层并不相信在中国东海岸能够占据一个足 以供应大举空袭行动的港口,也不认为届时 滇缅公路能够打通,因此在中国修建的所有 机场都需要B-24轰炸机从印度飞越“驼峰” 航线,提供物流支援。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