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里春秋二集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此前从未有中国人获此荣誉,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另一位获得德国高等学府授予的荣誉博士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1. 历史属于人文学科。一切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学科虽不 可能包罗万象,却是一切涉及人类过去的学科的共同基础,范围远 较人文的、社会的、自然的或工艺的各类学科为广。因此,如今历 史学内部的学科分工,虽然越来越专,越来越细,但任何史家都同 意,通是专的前提,见树先见林,博大和精深应该相辅相成。有段时间,历史的范围,受权力干预,变得越来越窄。全部人类史,特别是中国历史,被化约成若干干巴巴的教条,成为贯穿历 史教科书的“红线”,谁有兴趣学它?有很长时间,中国史不受中学生欢迎。大学里连文学、哲学、新闻、艺术等人文学科各系,也都不愿专设中外通史课程,也许由于重复那些教条没有意思。 效应呢?休说别人,就是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也大多不知中国的过去是怎么回事,甚至不知“清末民初”并非“明末清初”。我们的媒体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频频出错,已属司空见惯浑闲事。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人对往古来今的历史不感兴趣,以所谓历史题材胡编乱造的影视作品,常放不衰,就是反证。然而,历史论著虽多,却极少吸引人阅读,于是以假乱真的“戏 说”式的所谓讲古作品大行其道。以前官民常把《三国演义》当作三国真史。如今人们则信甚么皇帝太后之类的伪史是事实。秦始皇成为爱惜刺客人材的“英雄”,司马迁被汉武帝阉割后继续长胡子,康熙祖母没死便自称“我孝庄”,残忍的独夫暴君雍正成了英明的君主,吃喝玩乐又导致举国腐化的乾隆则成为深入民间微服私访的楷模,有的高官甚至对和珅敬佩得五体投地。类似例证,不胜枚举。中国历史被糟蹋到这种程度,“以史为鉴”从何说起。列宁曾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不以为历史有那么大的作用。但历史不能变成哈哈镜,不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恣意扭曲,拿来辩护现状,或者当作骗钱的伪劣商品。日本右派“颇知历 史”,首相议员不顾谴责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以致当今日本青年学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父祖对亚洲各国人民制造了那么可怕的灾难。美国所有大学生都必修美国史,人人都知道“五月花”号装载几百清教徒到达美洲,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就了今日美国的富有、强大。我们有些人羡慕美国人爱国至诚,却不知那是片面强调美国精神的历史教育积累的效应。 我常说学历史没甚么用,因为这不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我也不赞同笛卡尔式的观念,将现代和传统断作两撅。现代新儒家幻想用孔孟之道拯救世界的道德沦丧,是反历史的。而“河殇” 一派断言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宣扬彻底反传统,同样是反历史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所以拥有全球传承最悠久的古老文明,中国所以在中世纪一直居于世界文明前列,中国所以在近代世界成为域外列强争欲吞噬的“肥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从未丧失过历史活力。古典的百家争鸣,儒家早已分崩离析,但它终于熬过秦汉“安宁术”的打击,因为它自居弱势,既迎合权力取向,又吸取道、法、墨诸派学术补充自身。结果汉代经学虽已脱胎换骨,但外表还奉荀况改造的孔子形象作为偶像,正如圣保罗新创的上帝教义 还要用耶稣基督命名一样。以后中世纪经学不断迎合改变了的权力取向,毫不在乎地将佛道等教新说,纳入自身的经史表述,以致代代宗师都是假孔子。 “五四”后周予同先生曾综合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启超的见解,指出中国经学史就是假孔子的发育史。20世纪80年代,我重考“圣名史”,指出没有一以贯之的孔孟之道。由西汉的孔子之术,到汉晋的周孔之道,再到唐宋的孔颜之道,直到朱熹死后百年才由科举制度肯定的孔孟之道,是个观念形态接连畸变的长过程。况且从明初二祖到清雍乾二世,连朱熹也非复生前原貌,更不消说孔孟都早成仅为帝王术掩饰的文化符号。 符号史不等于真历史。我们自幼至壮,乃至老年,非但面貌大变,行为、思维和心态也无不更改。老照片常引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不论回忆是否五味俱全,却谁都知道不可能回到那些消失了的岁月。但通过回忆,深思人生历程,可以发现我们怎样从幼稚变得 成熟,或由天真变成世故,甚至依然愚蠢,屡屡在类似的坑洼处跌倒。因此,历史不会重演,但回顾历史,却可能使我们变得聪明。假定有一门学问,可使个人、民族和世人,都变得比较聪明,那就是历史。 2. 所谓鉴往知来,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学的作者、读者的共同情结。它的现代起源,也可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史论著,提及“经世致用”,便众口一词地称道那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难道忠于鉴往的《史记》,不曾被后来统治者斥作“谤书”么?难道志在“资治”的《通鉴》,不曾长期遭受冷遇而被朱熹看作背叛孔子作《春秋》之微言大义的反面典型么?指斥者受指斥,因为从《汉书》《汉纪》以后,没有一部纪传史或编年史,真正起过预测未来的历史走向的所谓社会作用。于是又要回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部讲义,关于观察历史的三种方法的见解,至今仍是欧美史学界讨论历史研究本质的出发点。既然我们的史学史,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无不在于历史的 经验,或者历史的教训,那末黑格尔也许仍可作为他山之石。以下引自 《历史哲学》王造时译本,关于实验的历史即今称实 用的历史的表述:这里必须特别注意那种道德的反省———人们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的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得,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来灌输善良的品质。但是各民族和国家的!'' 命运,它们的利益、情况和纠纷复杂,却又当别论了。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 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从这一点看起来,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时常称道希腊罗马的前例,真是浅薄无聊极了。 列宁《哲学笔记》曾摘抄黑格尔的这段论述,且在旁注赞赏“聪明极了”。不消说,假如同意列宁这个赞语,那就对任何自称马列主义而又力倡史学“资治”者,扇了一记耳光。我不以为黑格尔论史学符合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却以为反思近代中国史学是否以 “经世致用”为主流取向,前引黑格尔的这段话足资参照。“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 ‘现在’的生动和自由”,谁若反其道而论之,岂非恰好证明缺乏列宁肯定的“聪明”?我赞成黑格尔对于实验的或实用的反思历史学的批判。因为对照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几乎没有一种的出发点和归宿,超出“经世致用”的陈腐说教之外。 3.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到战国已称作“显学”,分门别户至少已有八家。但孔子生前没有留下自传。结集于孔子身后的《论语》, 所记孔子与门徒、与时人的对话,时空背景多半如清末章太炎《订孔》所说,“晻昩”即昏乱不明,甚至没有记载孔子的父母家族和婚宦简历。他死后四百多年才流传于人间的《史记》,首次公布了司马迁据传世文献(献,即口传历史)写作的孔子和他的门徒们的传记,却涵泳了太多的历史疑问。即如说孔子乃其老父少母“野合”而生,便如基督教《圣经》说耶稣乃其母未婚先孕的产儿, 引发后人无穷的想象和争论———多年前我据司马迁 《孔子世家》和郑玄《礼记注》,考证孔子原是私生子,在海内孔子论者中间引起轩然大波,便是一例。然而孔子的生平,终究越说越糊涂。关键就在司马迁以后,层出不穷的所谓解经的纬书,假名孔子预言未来的谶记,制造了无数个假孔子怪影,使孔子越来越成为以妖妄欺世的神巫,文雅点说便是超人。于是,要研究毕生拒绝讨论“怪力乱神”的真孔子,就必须首先剥去他死后被人们套上的重重可饰的假面。 剥掉假孔子的面具,或说自东汉王充著《论衡》开始。但王充“问孔”,直到汉魏之际蔡文姬被曹操由匈奴赎回,上书朝廷说亡父 蔡邕赞赏《论衡》,才被世人注意。论直接影响,要数稍晚嵇康一 通公开信,宣称“非汤武而薄周孔”。从此周孔之道,不断受到玄学佛学的批判,乃至招架无力,到南北朝已退居西来佛教和土产道 教之后。只因隋唐行科举,将明经列为取士一科,而隋炀帝、唐太宗,又相继指示统一南北经说,于是由《五经正义》划一的所谓孔子儒学的原教旨,也使孔子假面有了同一画像。 ★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史学大家朱维铮经典之作全新集结; ★ 首次汇集朱维铮先生生命最后十年的历史笔记; ★ 附有朱朱维铮先生五十二年教书生涯最后一课的录音整理稿; ★ 李零、王汎森、傅敏怡等中外历史学家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