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00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她爷爷是山西辛亥革命的元老 我小时候对齐宪孔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对于他和 他们家的事,还略知道一二。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父亲写过一篇文史资料 ,其中两次提到三姨父的名字。**次说他是二战区 政治部的组长,第二次说他是梁化之的亲信。抗日战 争时期,二战区政治部是统率山西新军(包括决死队 、工卫队、政卫队、暂一师、保安旅等作战单位)的 机构,政治部主任由梁化之担任。所谓新军,是与阎 锡山的旧军队即晋绥军相对而言的。当时在政治部下 面设三个“课”,后来改“课”为“组”,所以组长 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也是梁化之的亲信。 另外,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父亲为了求学,一 个人从老家山西省定襄来到省城太原,曾经在三姨父 家开的一个店铺里打工。我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过 这段经历。他说当时因为生活所迫,就在太原市府西 街的一家店铺里当小伙计,一边打工,一边复习功课 。在此期间,他承担了店里所有的脏活累活,就连老 板娘的洗脚水也要他给准备。当时正好是寒冬腊月, 父亲手背上布满冻裂的口子,疼得要命。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家店铺的老板就是齐宪 孔的父亲齐宝玺。据《山西辛亥革命人物传》介绍, 齐宝玺字印卿,是定襄县龙门村人。他1902年进入山 西大学堂中斋学习,1905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并加 入了同盟会组织。1907年回国后,在家乡从事革命活 动,并投身于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他当选为山西 省**届省议会议员。1914年,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 而受到当局通缉,遂逃往天津避难。抗日战争时期, 他曾经卖掉太原一个宅院,与妻、女住在太原府西街 的“五友号”酿造厂的一间厂房里(参见《山西辛亥 革命人物传》第263—264页,三厝出版社2011年** 版),我猜测这个“五友号”酿造厂,很可能就是当 年父亲打工的店铺。 齐老先生晚年是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当时我父亲 在山西省政协工作,与文史馆在一个大院里办公,我 们家就住在后面的家属宿舍。我记得每逢文史馆开会 ,至少有几十位老先生前来参加,那须发皆白、颤颤 巍巍、扶杖而行的场面颇为壮观,我不知道齐老先生 是不是也在里面。 四、父亲与齐家的不解之缘 那么,齐家公子齐宪孔又怎么会成了我的三姨父 呢?这还要接着“五友号”往下说。 经过认真准备,我父亲于1927年考入了山西省国 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很穷, 所谓“国民师范,拉洋车的一半”,就是这种情况的 真实写照;二是参加革命的多,比如***、程子华 、***、王世英等人,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各地爆发了轰 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于是太原市的学生也去国民 党山西省党部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抵抗。在此期 间,我父亲以纠察队队长的身份,组织同学们参加这 一运动。不幸的是,在这次运动中,有一个名叫穆光 正的学生在人群里中弹身亡。这场血案迫使***山 西省党部撤离山西,也促成已经在中原大战中下野的 阎锡山东山再起。因为这一事件发生在12月18日,所 以称为“一二·一八”血案,事件本身至今仍是一个 未解之谜。 大约在1932年,我的父亲与定襄龙门村的齐迎芳 结婚。齐女士也是国民师范的学生,结婚怀孕以后, 她不愿意被别人看出,便不仅把肚子勒紧,还尽量减 少饮食,结果大大影响了胎儿的发育。父亲是独生子 ,奶奶将这个孩子视为至宝,为此婆媳之间冲突不断 。听奶奶说,大哥出生以后,他的母亲不想要他,天 天闹着要出去参加革命。父亲是个孝子,他说服不了 妻子,只好选择了协议离婚。 齐女士离婚以后,跟随***走上了革命之路。 新中国以后,她被分配到一机部工会工作,但不知什 么原因,曾经被贬回山西降级使用。她后来有过好几 次婚姻,但时间都很短,其中既有地位显赫的将军, 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工人。这些事是大哥在上世纪50年 代初听***讲的。大哥说他的母亲脾气不好,一生 坎坷,这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