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树的人文之旅(精)
作者简介
周文翰,1978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2009年至20lO年赴印度、西班牙旅行兼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艺术产业研究,同时为《金融时报》、《新京报》、《人民文学》、《亚洲眼》(吉隆坡)、TAZ(德国)等国內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旅游、收藏方面的专栏文章和评论。出版有建筑文化文集《废墟之美一一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
内容简介
原本长在印度的茉莉喜欢温暖的气候,在广东、 福建最早流行,东晋时已经向北蔓延到江浙一带,就 像印度女人爱把这种花戴在身上发出可人的香味,这 种花进入中国后很快就被戴上了女人的发簪,“倚枕 斜簪茉莉花”的风尚随之出现。可能也因为这一点, 茉莉没能在男性文人设定的花的象征世界中博得一个 好位置。 唐代以后连北方长安的妇人也开始把茉莉花簪在 发髻上,或者用彩线将花朵串起来挂在钗头。想来当 时在北方养茉莉花要花很大的气力,冬季要放在有火 源的燠室或以物覆之才能存活,价格也比华南要高好 多倍。到宋代茉莉是上上下下、南北通行的爱好,北 宋的苏东坡远放海南时也写过当地黎族姑娘口嚼槟榔 、头簪茉莉的样貌:“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 槟榔。”南宋的孝宗皇帝赵窨夏天喜欢去选德殿、翠 寒堂乘凉,因为这些殿宇中养着几百盆茉莉、素馨, “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茉莉花的香味来自里面含的油性成分,如苯甲醇 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脂 等。古人不甘心这味道随着季节远去,他们想出各种 办法要珍藏这气息,有钱有势的买进口的茉莉花香精 ,还开始尝试用茉莉花焙茶,让茶叶吸收茉莉花的香 气再保存起来泡着喝。 如今大部分香水里或多或少仍然有茉莉花的影子 ,现代提取茉莉浸膏一般采用浸提法:先把鲜花放入 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使花辦中的芳香物质进入溶剂 .通过蒸馏回收掉有机溶剂,即可得到茉莉浸膏,它 是制造香脂、香水的原料。茉莉花在夜晚绽放的时候 香味最为浓烈,所以最好的精油都是在晚上进行萃取 的。 唐宋元明清写茉莉花的诗有好几百首,可现在人 人知道的却是一首民歌《茉莉花》。最近有媒体报道 某音乐研究者发现五台山藏传佛教音乐中的《八段锦 》曲调酷似江南民歌《茉莉花》,便猜测这曲调最早 可能是佛教徒用来歌颂佛陀的。同时他们也用茉莉花 礼佛,随着僧人们四处云游,此曲调才传至江南。这 似乎有点想当然,也可能恰好相反,清代佛教徒采用 民间的俗曲来弘扬佛法的例子也有不少。 《茉莉花》这首歌的传播也类似波斯人将茉莉从 印度带到中国的过程,有曲折的故事。《茉莉花》这 首歌的原始版本《鲜花调》大概在明代才出现,清代 流行全国,从江南到广东、青海许多地方都有传唱, 讲的是青年人面对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时萌发出 来的对情爱的渴望: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在中国这样的歌只能收入到地方小调之类的闲杂 书刊里。好在18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西特纳将它的曲 调记了下来,并经过改编在伦敦出版。后来,在晚清 担任过第一任英国驻华大使秘书的约翰.贝罗(John Barrow)在1804年出版的《中国游记》(Travels in China)里刊出了他在广东听到的民歌版本《茉莉花》 歌谱和其他九首乐曲,《茉莉花》遂成为以出版物形 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此后欧洲出版的各种 民歌集中常有引用,并开始在欧洲流传开来。 关键的变化是在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 创作歌剧《图兰朵》的时候,因为剧中主角是位元朝 的公主,所以普契尼就把《茉莉花》改编成女声合唱 上演.歌剧的流行让这首民歌竟然成为外国人最熟悉 的中国歌曲之一。实际上元朝很可能还没出现《茉莉 花》这支小调,而公主更不可能接触这种乡野小调。 P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