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之道全书(上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立志有恒是匡时救世的法宝 郑板桥曾经说过:“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曾国藩朝考一等 ,改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便开始置身词林,立下澄清天下之志。 在以后的官场生涯中,曾国藩如日中天,仕途一帆风顺,十年升迁达七 次。变化如此迅速,连他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他在升任内阁学士时写信对 他祖父说:“六月初二日孙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又不无自负地写信对他的弟 弟们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近年中进士十年而得 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以及余三人。”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 得更加坦白:“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人,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 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 称许。” 但是,官身和声名并没有让他安逸于荣华富贵的现状,而是让他锐意进 取的精神更趋高涨。他经常借诗文以抒发自己的志趣,自比于李斯、陈平、 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将他这个生长在僻静山 乡的巨才伟人振拔出来,用为国家栋梁。他决心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正统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条,为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维护 清王朝的统治而大显身手,实现其“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 曾国藩认为,人不论低微贫贱还是飞黄腾达,都需要志存高远,砺志不 息。因而他首先主张立志成材。他认为,生活有了方向,人才变得充实。立 志可以使人找到生活的方向,可以有所追求。 曾国藩在清朝末期乱纷纷的世道中能脱颖而出,并有所作为,其根本原 因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的功业,不 在他的道德,也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他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永无休止的洗涤 和更新。他有一种强烈的、热切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卑琐灵魂的严 厉审判者,他是自己淫邪恶欲的无情拷问者,他是自己赢弱身躯的猛烈抨击 者,这使他得以洁身、保身、全身。 得到翰林地位后,曾国藩拟就了一个自励五句箴言,其中第一句就是立 志,他要荷道以躬;要与之以言。就是要以一身,担当中国的道统。在人生 过程中,遭遇任何危险困难,只要神定不慑,谁敢余悔。曾国藩的倔强精神 ,于以概见。德业之进,全靠有恒,铢积寸累,自然成功。他的五句箴言, 许多人都铭之座右,读之思之行之,并觉受益无穷。 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推崇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古代文 人必读书籍《孟子》中便有“一曝十寒”的典故,意在告诫人们做事必须坚 持不懈、持之以恒。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苟子在其著名的《劝学》中 也说过这样一段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非常精辟地论述了恒至成功的道理 。也就是说,只要有恒心,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出骄人的成绩,缺乏恒心, 即使天纵英才也将一事无成。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恒”心对一个 人事业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在晚清“同光中兴”时期的诸将帅中,曾国藩个人的天资秉赋,并不突 出,和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比起来,他既非天纵英才,也无父祖的 权势荫庇。他之所以由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出将人相的“中兴第 一名臣”和“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对后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他那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不仅自己持之以恒地进德修业,而且还言传身教,将自己对“恒 ”字的体会与他人分享。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曾国藩写道:“言物行 恒,诚身之道也,万化基于此矣。余病根在无恒,故家内琐事,今日立条例 ,明日仍散漫,下人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能成;戒 之!”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曾国藩在致诸弟书信中写道:“四弟七夕 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咸丰九年(1859)二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在致友人易良翰的书信中写道:“舍 侄科四、科六辈质地均可造就,惟吾乡读书间断时多,有恒者少,幸得名师 诲导,祈于‘有恒’二字加意,一曝十寒,圣贤所诫,乞与寅皆兄、睾山弟 讲求可以恒久之道,阖家盛荷。”咸丰八年(1858)正月十九日,曾国藩在给 其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 ,慎而又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不过,曾国藩却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达到了“恒”字的要求。他 在自己的日记和书信中,曾多次对自己的“无恒”深自劾责。咸丰九年八月 十九日,曾国藩在给友人葛睾山的回信中写道:“国藩生平坐‘不敬’、‘ 无恒’二事,行年五十,百无一成,深自愧恨,故近于知交门徒及姻戚子弟 ,必以此二者相告……至于‘有恒’二字,尤不易言。大抵看书与读书,须 昼然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 、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足下观阅《八家文选》,即须将全部 看完,如其中最好欧阳公之文,即将欧文抄袭几篇,切不可将看与读混为一 事,尤不可因看之无味,遂不看完,致蹈无恒之弊。”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 ,曾国藩在予其子纪泽的家书中写道:“余平生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 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弛,中间本志变化,尤无 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有所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他之所以 对自己如此苛责,是因为他的目标是学做圣贤。并且最终也成了世人景仰的 圣贤。所以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持之以恒,便可走向成功。 三、做大事须从“有恒"开始 其实曾国藩早年时期并不是很有恒心的一个人。比如在书法方面,曾国 藩就自称是:“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 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他把练字无恒无成看做自 己的平生“三耻”之一。认识到这方面的缺陷后,曾国藩加强了自己的恒心 练习。到同治元年(1862)时,曾国藩在家书中欣慰地说:“余早年于作字一 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日异而岁不 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 而不觉耳。”经过一段持之以恒的摹写练习,曾国藩的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 提高。 刚进入翰林院时,曾国藩在性格和修养方面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他爱 与别人争口舌之胜,暴躁易怒,爱下围棋,玩物丧志,甚至还有抽烟的恶习 。自从结交了唐鉴和倭仁两位理学大师以后,在这两人的耳濡目染中,曾国 藩开始修练“研几”功夫。 所谓“研几”就是在思想和事物发展过程中刚刚显露出征兆和苗头时, 便不失时机地去认识、发现其发展趋势,通过“克己”,将一切不符合圣道 的私心杂念在刚刚显露出征兆时即予以剔除,以便自己的思想能始终沿着圣 贤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并将学术、心术与治术三者联为一体,使学问得到增 长,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曾国藩每天将自己的意念和行事,以楷书写在日记 上,以便随时检点和克制。如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八日的日记 中写道:“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日之气安在?真禽兽矣! 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尚腼颜与正人君子讲学,非掩著 而何?”“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 尚浮躁如此耶?”这种持之以恒的“研几”功夫使曾国藩更加深刻地认识自 己的缺点并痛加改正,对他的个人修养提高帮助极大。 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的家书中所说:“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 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可见曾国藩的恒心也是经过多年磨 砺才形成的,而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便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曾国藩这种做事有定程、持之以恒的方法和精神对其子弟门生产生了很 大影响。他的儿子们在他的督责下,每日都要摹写小楷,隔几日便要作诗文 一篇,并寄给他过目,即使在与太平军激战的时期也从未中断。曾氏后人代 有人才出,与这种要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以古文著称的 吴汝纶常惭愧自己不能像老师那样“事有定程,仕学兼进”。在做事有恒方 面,曾国藩的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 (摘自上册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