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与精神简史(我们如何得知如何感受如何思考)

大脑与精神简史(我们如何得知如何感受如何思考)
作者: (德)马提亚斯·埃科尔特|译者:王柄燚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大脑与精神简史(我们如何得知如何感受如何思考)
ISBN: 978754078532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既无电流也无神经 想象一个没有电的世界:没有发电厂,没有远程电缆 ,没有插座,没有灯泡发出柔光,也没有诸如吸尘器、电 脑、收音机等等。除此之外,当然也不存在“神经”这一 概念。倘若有人说出这个单词来,大概只会被相继报以耸 肩和疑问的目光吧。在这样一个时代,神经元不为人知, 没有人试图证明行为潜力,也没有神经系统遍布周身,那 么,人们是如何谈论大脑的呢? 在古希腊,大脑可谓无足轻重,当然也没有人去研究 它。在那个时代,哪有什么自然科学家啊,人文科学家也 是凤毛麟角。那时知识世界是一个整体,还未形成不同的 学科;现代世界对事实与虚构的区分也毫无用武之地。对 于古希腊人而言,荷马人高唱的史诗就是真实的,也就是 说,那时候“真实性”的概念和今天大相径庭。《荷马史 诗》所描绘的希腊诸神的人性化冲突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不亚于历史之于我们。其中的短歌插曲都是从过去的时代 流传下来的,自然也无从考证,但人们却可以据此在一定 程度上阐释自身存在和文化。然而,即使是“阐释”这个 概念,在当时的意义也有别于今日,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 并不认为“推测”和“分析性思维”具有矛盾性。 古希腊人认为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沉思。只要一有机 会,人们就会在太阳底下眯着眼睛,倚在桌子旁,聊天、 辩论,锻炼益于雄辩的肌肉。在那个时代,激进的论点比 靠勤奋得来的经验要有用得多,毕竟在动动脑子就能行的 情况下,谁还愿意去身体力行呢?那么,思想又来自何方 呢?是什么在思考?灵魂的特征存于何处? 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给精神世界封土安家,更多 的是为着能在平等的基础上正视和评估它。这方面的佼佼 者莫过于被后世封为楷模的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一 前399)。公元前5世纪,只要去雅典广场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比起待在家里面对那个爱斗嘴的老婆,他宁可流连此处 ,与雅典公民们进行无尽的对话。这可是出自他的追随者 之口,他们将他奉为无可匹敌的雄辩家。苏格拉底则把自 己形容为“助产士”之子,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帮 助对方产出知识。他证伪被人们深信不疑的一切,直到对 话的另一方认识到那个唯一确定的人类知识——无知之知 。通过苏格拉底,人们登顶“自知无知”这一人类认知的 最高境界。 若要坦白地承认自己无知,谦逊是必不可少的。因为 这关乎承认对一切的无知,承认无法为知识奠定坚固的、 普遍有效的基础的根本性无能。任何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人 都会很快认识到,自己将知识与知识的表象混为一谈,因 为灵魂没有固定的容身之所。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研究 里,思考和观点都指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这种定位使人 们努力去达到个体理性所设定的原则杆。而苏格拉底认为 ,借助理性的天赋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是对思考本身的反 思,因此,知识的最高境界是自知。无论如何,苏格拉底 就是这样去解读德尔斐神谕的。从那之后,他致力于“心 灵的转向”,即呼吁公民们把对外部世界财富和进步的关 注转向内部的心灵,并且用他的思维方法将他们陷入自我 矛盾的纠缠中。当雅典人最终承认自己在物质中寻找幸福 时,他们的立足点就开始动摇了,因为对于所有这一切身 外之物,人是毫无掌控力的。能够随财富一同消失的幸福 ,怎么算得上真正的幸福呢?能够随职位一同消散的人生 意义,又能重要到哪儿去呢?在身外之物上添砖加瓦的人 ,最终会错失人生。心灵在财富的驱使下,将无法发挥理 智与理性的作用。由于无知,心灵将堕于恶而难享福祉。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