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书之孟子(精)
作者简介
邵永海,山东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和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获得者,深受学生爱戴。研究领域为古代汉语、汉语史、出土文献等。
内容简介
出尔反尔 原文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②而民莫之死也。③诛之,则不可胜诛;④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⑤如之何则可也?”⑥孟子对曰:“凶年饥岁,⑦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⑧壮者散而之四方者,⑨几千人矣;⑩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 ①邹: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都城为邹(今邹县)。鲁: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为曲阜。哄(hòng):争斗,冲突。②有司:官吏。古代设立官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司是主管的意思。③莫:没有谁。之死:死之,为之死,为这场战事拼命。④诛:诛罚,包括对有罪过者实施杀戮。胜(shēng):尽。⑤疾:痛恨。长(zhǎng)上:官长,上司。救:援助。⑥如之何:对这事怎么处理。⑦凶年:荒年。按:年指年成,五谷熟叫做年。凶年指庄稼没有收成。饥岁:也是指荒年,庄稼没有收成。⑧老弱:指年老的人和年幼的人。转:流亡。乎:于。转乎沟壑(hè):指在流亡中死去。按:沟壑常用以指野死之处,“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语。⑨壮者:壮年人。散(sàn):分散,逃亡。之:到……去。⑩几(jī):几乎。仓廪(lǐn):贮藏米谷的仓库。实:充实,满。府库: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充:满,充满。以告:以之告,把这种情况报告(给君主)。是:这。慢:怠慢,不认真对待。残:残害,伤害。曾子: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戒:警惕,当心。尔:你。出乎尔者:从你发出的事情,即你做了什么事情。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成“返”。夫(fú):那。今而后:自今以后。得:可以,可能。无:通“毋”,不要。尤:责怪,归咎。焉:于此,在这方面。斯:连词,则,那么。亲:亲近,亲爱。死其长(zhǎng):为他们的官长而死。 译文 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们死掉的有三十三人,可民众没有一个为长官卖命的。要诛罚他们吧,人数太多也无法全都诛罚;不加诛罚吧,我又痛恨他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死掉却不去援助。这事怎么处理才好呢?”孟子回答说:“当发生大饥荒的年头,君主的百姓,年老的、幼弱的在流亡中死去,壮年人四散逃亡到各地,几乎达上千人。可君主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堆满了财物,官吏没有谁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君主。这是在上位者怠慢而残害下民呀。曾子说:‘要当心呀,你做出了什么,会有相应的做法返回到你自身。’百姓从今以后便可能把他们所遭受的返还给施加者了,对此君主也别责怪百姓。如果君主施行仁政,那么百姓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解说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孟子主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做事情得不到希望的结果,就返回来从自身寻找原因)。同样,上下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也是如此。在邹穆公看来,当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百姓眼看着官员们纷纷战死,却没有人挺身而出,这简直是罪不可恕。孟子则认为,平时官吏们对百姓作威作福,根本不关心百姓的疾苦;甚至当发生了大饥荒,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官吏们也不放在心上。上慢,是说在上位者不把自己的职责放在心上,尸位素餐不作为,却利用手中的权力营私舞弊,中饱私囊;残下,是说欺压祸害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既然如此,国君又有什么资格要求百姓为国家的危难而勇于献身呢? 孟子讲的仁政,首先是君主及其官僚机器能够认识到,百姓是国家的主体,要真心爱护百姓,让百姓安心从事生产从而获得充分的生活保障,只有民富才能国强。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官民矛盾和对立的根源,在于君主及其官僚阶层仅仅是把百姓当做生产工具和奴役对象,因而毫无忌惮地疯狂聚敛社会财富,以至于上则仓廪府库盈溢,君主和官吏肆意挥霍;下则百姓艰难生存,苟延残喘。孟子引用曾子的话,阐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的道理,这意味着是把君主和百姓放在对等的位置上看待。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极为难能可贵。只是后来的成语“出尔反尔”,不再表示你怎样对待别人,对方也将怎样对待你;而是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这样的语义流变,有些类似于孟子宝贵的民本思想在后世的遭遇。 学说齐国话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②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③则使齐人傅诸?④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⑤虽日挞而求其齐也,⑥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⑦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⑧使之居于王所。⑨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⑩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 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夫。②子:您。善:变善。按“之善”的“之”字,跟下文“欲其子之齐语”里的“之”字一样,都是用在主谓结构中间,其作用是使主谓结构不再陈述一件事情,而是指称一个事实。③齐语:说齐国话。④傅:辅导,教导。诸:“之乎”的合音形式。⑤咻(xiū):吵,喧扰。⑥虽:即使。日:每天。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求其齐:求子之齐语,要求孩子学说齐国话。⑦引:带领。置:安置。庄岳:齐国都城临淄的街道名称。⑧谓:称说。薛居州:人名,是宋国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士人。善士:有德之士。⑨王所:王宫。⑩长幼卑尊:指年长的人、年幼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和地位尊贵的人。薛居州:指像薛居州一样的有德之人。谁与:与谁,跟谁一起。不善:指不好的事情。独:独自。如……何:拿……怎样。 译文 孟子告诉戴不胜说:“您想要您的君王向善吧?我明白地告诉您。假如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要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么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假如一个齐国人教他,很多楚国人喧扰他,那么,即使每天拿鞭子抽打着逼他学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学会的。假如把他带到齐国都城的街市上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拿鞭子抽打着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您说薛居州是个有德之士,让他住在宋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跟谁一起做坏事呢?如果在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又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解说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德性养成和善恶走向有很大影响。当时古人常引谚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来说明这个道理。戴不胜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让宋国著名的有德之士薛居州住在王宫里,希望他能言传身教,影响宋王。 孟子指出,环境因素很复杂,宋王地位特殊,会接触各方面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品性高下不一,因此,仅凭薛居州一人之力,很难影响到宋王的善恶趋向。文献中触目都是“亲贤者”“远小人”的谆谆教诲,然而翻阅史书,君王们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可见善恶的道德选择对人性是很大的考验。对拥有巨大的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君王来说,要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弃恶从善,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君王虽然有能力选择身边的人,但是,他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对人作出道德评判,然后加以选择呢?更何况,君王所拥有的资源是人们所觊觎的,为了从君王手中获取更多的东西,人们会迎合君王的喜好,努力伪装自己。这就让君王的选择难度大大增强了。 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自己的成长经历使他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他对于如何营造向善的社会环境,只是强调“君仁,莫不仁”;那么,如何实现“君仁”的目标呢?本章他又提出应该为君王建设向善的环境,却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这很明显陷入了循环论证。所以到韩非,就彻底抛弃了道德论,提出了用法术驾驭臣下的主张,同时又试图通过神化君王,让君王干脆不受一切人的影响。 孟子为论证环境的重要性而举出的楚人学齐语的故事,不仅说明学习语言,师资很重要,语言环境更重要,而且这也成为汉语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个故事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方言不同,齐语和楚语的差异比较大,以至于孟子曾斥责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因此,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就需要使用类似于今日普通话的雅言,《论语·述而》里记载,孔子在诵读《诗》《书》和行礼的时候,都是用雅言的。 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北大中文系的经典读书课。提高古文阅读水平,快速把握孟子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