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儒侠人生(纪念金庸诞辰100周年)

金庸:儒侠人生(纪念金庸诞辰100周年)
作者: 张建智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80
折扣购买: 金庸:儒侠人生(纪念金庸诞辰100周年)
ISBN: 9787507559552

作者简介

张建智,传记作家、文史学者,多年来对民国历史、《易经》与经营文化、中医学等有长期研究。近十多年来,对红学与中国狱神庙的研究,填补了红学研究的空白,深得红学界人士好评。著有《张静江传》《王世襄传》《儒侠金庸传》《中国神秘的狱神庙》《<易经>与经营之道》《红楼半亩地》《伤寒名方解析》《绝版诗话》《宋版之美》《嘉业南浔》《诗魂旧梦录》《墨耕雅趣》《乌镇》等四十余种图书,主编随笔散文集十余种。

内容简介

为了灿烂的前途 一九五○年,这位怀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经过一番最后的思量,向香港的《大公报》辞了职,几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地放弃了香港的家庭,只身简装北上。 这般毅然的人生抉择,从某种意义上看,对于个体生命与生存方式,无疑是一次人生关口。特别是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走向上看,若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的分界线,那么这样的选择,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确实是一次从思想到生活习惯,以及世界观的重大改变。在这个年轻人做出这个重大的决定时,还有一个与这个年轻人有关的人生插曲,即我们传主的第一次婚姻,在这里也颇值得一提。 初创《明报》 金庸到“长城”后,原本想在他钟爱的电影事业上大展拳脚,因为毕竟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同样有影响社会的力量,可谁知还是事与愿违。金庸当时有好几个剧本都通不过审查,不获准投拍,这让他对“长城”感到失望,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士气也渐低落。金庸的人生使命感,在电影界又再一次遭遇瓶颈。 金庸从最初北上,重返《大公报》,又离开,转入“长城”,而后又离开“长城”……这一路走来,不禁让我想到孔子当年奔走六国的情景。孔子,从故地鲁国始,见鲁定公只顾沉迷享乐,全然听不进他的礼乐兴邦之道,他只好悄然离去;到卫国,卫灵公只想整军护国,不在乎他的治国大道,卫国后来发生大乱,他还受到牵连,仓皇出逃……直到他垂垂老矣,他还是渴望着要寻求明君,要将他的治国之道发扬光大,因始终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他,就算一次次碰壁,就是在一次次穷途末路之际,他心中总燃着希望之火。 我们说,当时在金庸心中,同样也有着这样一种儒家的终极信念,也好似孔子那般,重拾希望,整装待发。金庸生性就不是一个安于天命的人,当在一个环境受挫时,他总会去寻求新出路;他更不是一个易于满足的人,在武侠小说界的成功,并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似有一种天生壮志未酬的感觉。最终,金庸还是无缘留在“长城”。 此时,金庸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人虽在“长城”,但已经开始筹划他路了。很多人以为,当初他自立门户,创办《明报》,是他的意气用事,事实上却不尽然。其实,精明的他,在“长城”工作时,《明报》已准备创刊。 在《大公报》和“长城”的经历,让金庸总感到处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状态,以他追求自由的个性来说,与其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人之手,还不如自己来主宰它。在他心里,早早就算了一笔账,他考虑过去的大部分时间是与文字打交道,如果转行干别的,必是扬短抑长;同时他对新闻报业,还是十分热爱的,而且也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自己踏出一条办报办刊之路,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资金方面,因为武侠小说、电影剧本和翻译小说的收入,金庸也积累了一些资本,虽然不多,但办一份报纸的创业基金还是够了。 1.作者是金庸的同乡,金庸回乡探访,作者陪同身边,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2.作者采访了金庸当年的一些老友和同乡,资料真实。 3.本书从1949年金庸进京求职写起,将其一生横切为前50年和后50年,独具一格,不落俗套。 4.作者通过探访金庸的足迹、追溯金庸的家族、研读金庸的作品、梳理金庸近百岁的人生,得出金庸的一生既不是一个“侠”字所能概括,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理解的。他的一生历程复杂多变,他既想继承祖辈留下的“儒家”理念,又不得不为世事所牵绊。 5.书中对其身世、家乡的介绍与其作品穿插进行,有助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书后附有大事年表,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