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虫儿

人虫儿
作者: 刘一达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人虫儿
ISBN: 9787550224049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北京老舍文学艺术基金会副会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北京**新闻工作者称号。从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曾多次获奖。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五十多部,一千二百多万字。其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的京昧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有:《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大酒缸》、《头火》、《北京爷》、《画虫儿》、《坛根儿》、《门脸儿》、《爷是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等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一个梦想付出的代价 人有时被逼到*路以后,反而会振作起来,重新 塑造自已的人生。 人穷,并不能**使人产生致富的强烈欲望。 中国人穷惯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像罗银水家似的生活窘迫 的家庭,在中国有 千千万万。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百万富翁者却凤 毛麟角。 因为受穷,才拼命地致富。这显然是缺乏生活逻 辑的。穷与富是生 活境况的“两极”。而“两极”的转化,真正的动因 是自身的价值取向 的改变。 容易满足的中国人,当餐桌上的窝头变成了白面 馒头、腌大萝卜换 成了猪肉炒蒜苗,就会心满意足地赞叹活着的滋润了 。 罗银水也是如此。 一九七一年,他赶上了好的机遇,没有像他的几 个哥哥姐姐那样加 入上山下乡的行列,成了酱油厂的工人。尽管学徒工 的月薪只有十七块 零八分,但他留城了,而且是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 仅凭这一点,就使 他的内心感到一种骄傲和满足。 罗银水的父亲老罗没上过**学,他也不主张儿 女们去读大学。他 像那些知足长乐的老北京一样,认为孩子学一门手艺 ,比手里拿着一张 大学文凭*有实用价值。 “一招鲜,吃遍天。”老罗希望他的儿女们都成 为有一门手艺、有 一门技术的人,踏踏实实过日子。他从不高攀,也从 没幻想过有朝一 日,七个儿女当中出来个富翁。即便有人白送给他一 辆汽车,或是几万 块钱,他也不会要。他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不够 那个派。而任何意 外之财,他以为都会成为隐藏的祸根,即便在他*穷 的时候。有一次, 他在送煤的路上捡到了一个皮包,打开一看,里面装 着一摞钱和一个金 项链,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皮包送到了派出所。后来 ,失主对他的拾金 不昧表示感激,拿出了二百块钱作谢仪,他摆了摆手 ,坚决不要。事后 他所在的单位领导在会上对他的义举进行表扬时,赞 赏他的觉悟高,而 他却说了句令领导扫兴、令在场的职工惑然不解的话 :“我不是觉悟 高,我是信命。那东西本来不是我的,我昧着良心要 了,烫手不说,也 脏心。我想我不会得好报。我一个普通工人,没有雷 锋那种觉悟,谁也 别高抬我。” 本来单位领导,是想让他当**的,可是冲他这 段没“水平”的 话,自然把上报的劳模名单里他的名字抹掉了。然而 ,他知道这件事以 后,并不感到沮丧和懊恼。 “我本来就不是**人物,即使领导把我抬得那 样高,我早晚也会 摔下来,我真谢谢领导这样做。” 老罗呀,他的*高理想就是没灾没祸稳稳**地 过日子,穷,那是 命里注定,争也没有用,恼也没有用。谁不想日子过 得滋润一点?当 然,他能过上滋润的日子,也是一种福分。但那只能 靠自己去奔。他从 不幻想天上会掉馅饼。假若真掉下来,他也不会弯腰 去捡。 罗银水有这样极守本分的父亲,而他自身的素养 和气质也似乎难以 **父亲的思维方式。所以假如在他的生活中,不发 生重大的变故,他 是不会成为**的大款的。他也许会效仿父亲的路走 下去。当然,他不 可能**像父亲那样安于贫穷、自行其乐,因为他毕 竟是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的青年。但是,可以想象,他的生活不会出现大 起大落、大风大 浪,不会从“南极”走入“北极”。 记者详细地考察分析了罗银水发家的经历之后, 发现使他的灵魂受 到大的震颤,使他与父亲的思维定式产生大的悖离, 使他的人生价值观 念产生大的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二十四岁时的那次 大的人生挫折和生 活经历的大波动。 我曾试图做出这样的推断,假如没有那次挫折, **的罗银水也许 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工人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 下了班回到自己生 活的小巢,与妻子和儿子或是女儿平淡生活。日子过 得平淡如水,但是 却自有其“与众相同”的欢乐。但是,人生的挫折, 往往能极容易地 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人们塑造了一 个性格鲜明的典型…… P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