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常识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个文化常识)

中外文化常识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个文化常识)
作者: 编者:东云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中外文化常识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个文化常识)
ISBN: 978751132489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文学 诗歌 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史都证明,诗是出现得*早的一 种文学样式。 那么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未形成之前,我 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 记忆、传播,便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就是诗的 形式*初形成的原因。当时诗起着记事的作用。据闻一多 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一个字。“志”上从“中”,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学产生以后 ,有了文字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 载叫“志”。志就是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 歌是与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 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初只是用感叹来表示 情绪,如啊、哦、兮、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 “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 啊”是一个字。人们就把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 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加丰富,用几个 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 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前进了一步,用 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 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初的 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由于这种情 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 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经》 《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 。原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也称《诗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 》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 、《鲁颂》、《商颂》。《诗经》的作品大抵产生在周初 至春秋中叶,据《史记》等**载,《诗经》全书系孔子 所删订。 周朝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 ,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 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地方官的协助,公 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 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 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可惜经过春秋战国的社 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歌词,就是现在所见到 的一部诗集。 由于《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儒家学派人物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