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作者: 朱永新|责编:章勤璐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85.80
折扣价: 55.80
折扣购买: 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ISBN: 9787540794408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图书。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迎接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又在于教育,因此教育的种种不适应必须改革、创新、调整,这是江泽民同志教育创新理论的思想内核,也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所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六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1991— )·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在共和国成立伊始,教育百废待兴,毛泽东对教育的变革十分关心,把教育问题作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八项重要工作之一,并指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主张对旧教育的改造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态度。所以,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教育模式从基本倾向来说是革命模式,但这个模式大致是符合社会变革的趋势的。 ——《第七章 共和国领袖的教育理想·革命化:毛泽东教育理想的主旋律》 中国政府从来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教育同企业等同起来。如果政府提倡教育产业化,就会导致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会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作用。 ——《第八章 中国当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对教育产业化的思想交锋》 任小艾认为,教师的爱应洒在学生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个成员,是组成教学班的最小单位。教师的爱应该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里。不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一般的学生,都应对他们施以“平等、热忱、持之以恒”的爱。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班集体成为孩子们友爱的乐园。如果加上当时金国的人口,“可以得出结论:十三世纪时,地球上几乎一半的人类是生活在中国的”。 ——《第十章 中国当代的德育思想·德育实践的理论创造》 对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科研的观念必须更新,不但适应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未来教育的走向。教育科学研究落后于教育实践的局面,往往首先是教育科研观念的落后。所以,确立新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观念,已是迎接未来挑战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第十四章 21 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发展对教育科学的挑战》 本书堪称一部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作者参考了海量权威资料,经过不断的修订,亦是一部体系完备、与时俱进的教育学著作,已被一些学校指定为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参考教材。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1949年至2010年这60多年间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教育思想的嬗变,了解到各个阶段国家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和理想,也可以看到中国当代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