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通史·东汉卷

汉语词汇通史·东汉卷
作者: 蒋莹 著 杨端志 编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汉语词汇通史·东汉卷
ISBN: 9787550035911

作者简介

"主编:杨端志,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山东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山东省汉语言文字学强化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985工程“汉语与汉语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信评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信评委,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委,山东省国外语言学会符号学学会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等。出版专著《训诂学》《文言文基础知识》《汉语史论集》等20部(含合著),发表论文《周易古经韵考韵读》《论词义与词的区别》《试论确定汉语词的原则》《“误读”与新义》等70余篇。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周易》语言学研究”等19项。曾获省部级等各类奖项20余个,其中《训诂学》获多个奖项的一等奖。 蒋莹,女,文学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济南大学“青年教学能手”。主要从事汉语史、词汇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余篇。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校级教研课题2项,参与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项。"

内容简介

东汉起于公元25年,结束于公元220年。在这近200年间,皇帝更换频繁。 东汉经历了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 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辨、献帝 刘协等十三位皇帝。 政治上,东汉基本承继西汉的官僚体系,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东汉自光武帝开始,“为了防止臣下专权,于是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宫廷,由上述协助皇帝处理。”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后汉书·邓隲传》:“延平元年,拜邓隲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骘也。”由于东汉的皇帝多是幼年嗣位,常以太傅录尚书事为辅弼,主持朝政。《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 职。”上述一系列的变化,削弱了“三公”(太尉、司马、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东汉时期多位皇帝幼小时就继位,造成了此时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在思想上,谶纬神学盛行,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打破西汉“独尊儒术”的局面。科学技术上,人们对天文、地理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医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思维的进步对语言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语言中词汇对于上述种种变化反映最为直接和敏锐,因此东汉时期出现了一批反映此时社会特点的新词语。 第一节 东汉词语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材料 从共时角度来看,一个时代的词汇系统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来自该时代以前产生并在该时代继续使用的词,也就是承古词;另一部分是这个时代新产生的词,也就是新词。 以东汉时期作为一个共时平面,东汉时期的词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东汉以前继承下来并在东汉时期继续使用的词,即“承古词”;一部分是东汉时期新产生的词,即“新词”。新词是“这个时期所特有的”,“‘新词语’的系统是与上一时代相区别的标志。”承古词体现出该时代词汇对前代词汇的继承,而新词则表现出该时代词汇在承古词基础上的创新和变化。东汉时期的新词语是东汉时期和前一时代词汇系统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东汉时期使用的很多词语在后代继续使用,甚至至今仍在使用;有些词语在东汉以后就不再使用。这些东汉时期使用而东汉以后不再使用的词,为东汉时期的消亡词。消亡于东汉时期的词语,既包括东汉以前已经产生的承古词,也包括东汉时期新产生的词语。东汉时期的消亡词是东汉时期和后一时代词汇系统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义位的角度来看,分为继承和变化两方面。义位的继承出现在承古词中,东汉时期的很多承古词的义位继承东汉以前的承古词,义位较东汉以前没有变化。义位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新义位的产生、义域的变化和旧义位的消亡。此时期的承古词产生新义,就是新义位的增加;此时期产生的新词必然也伴随着新义的产生,也是新义位的增加。还有些承古词的义域发生了变化,东汉时期义域的扩大较为常见。如果承古词的某些义位在西汉时期使用而东汉及以后不再使用,表示这些义位消亡于西汉时期,是西汉时期的消亡义。 一、东汉新词语、承古词、消亡词的界定 杨端志先生在词汇史课堂上多次指出,“一个朝代的词汇由三个部分构成:新词、新义是该朝代词汇系统产生的新质要素,是词汇发展演变的核心内容;消亡词、消亡义是词汇系统中旧质要素发生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导致词汇系统变化的原因之一;承古词、承古义则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内容,是该朝代词汇系统保持稳固的基础。考察承古词是断代词汇史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建立完整的词汇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书以东汉时期为共时研究平面,以东汉时期的词语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东汉时期的新词语、承古词、消亡词。 (一)新词语的界定 杨端志先生指出,一个时代出现的新词语最能反映一个时期词汇史的特点,是词汇史研究的关键。“‘新词语’在词汇、词汇史研究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研究‘新词语’,词汇史研究是谈不上的,共时范围内的词汇研究也是有困难的。” 东汉时期的新词语是指东汉时期新产生的词语。这里的“新”是以东汉之前的语料为参照,以一个词语首次出现在东汉为标准。需要说明的是,词是音义结合体,依靠文字将其记录下来。本书判断某词首次出现于东汉只能依靠记录该词的书写形式首次出现于东汉时期的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汉时期出现的新事物,需要对应的概念来记录和表达。有时,会新造一个词来记录一个新的概念,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词。比如“浑天仪”和“地动仪”就是由于新事物的出现而创造出的新词。东汉时期,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张衡在此理论学说基础上发明了“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测定地震的仪器即“地动仪”。地动仪用铜铸造,形如酒樽,顶上有凸起的盖,周围有八个龙头对准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对着龙嘴有八个铜蛤蟆,昂头张嘴,蹲于地上。哪里发生地震,对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嘴里的铜球就落到铜蛤蟆的嘴里。《后汉书·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东汉时期,与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传入的事物或概念也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记录,也就产生了新词。比如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也产生了一些新词来记录与佛教思想相关的事物或概念,如“佛”“比尼”“僧”“禅”“法轮”等。安世高《长阿含十报经》:“或时佛亦不说经,慧者同学不说经。”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塞:‘今四部为证,欲天梵天阿会亘修天皆证知。’”昙果共康孟祥《中本起经》:“每减香钱,饭佛及僧。”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禅不知空离空。”昙果共康孟祥《中本起经》:“是为如来始于波罗奈国以无上法轮转未转者,大度一切,莫不乐受。”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变化,人们还会创造新的词形来 记录原 来已经出现并已被词记录的旧事物、旧概念。如台阶是东汉以前出现的事物,在东汉以前用“阶”“陛”“阼”“除”等词来记录。《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墨子·备城门》:“陛高二尺五,广长各三尺,远广各六尺。”《吕氏春秋·安死》:“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东汉时期,出现了新词“墄”也指“台阶”,“墄”与“阶”“陛”“阼”“除”等都表示“台阶”义。在表示“台阶”这个义位上,五个词的理性意义相同。《文选·班固〈西都赋〉》:“于是左墄右平,重轩三阶。”李善注引挚虞《决疑要注》:“平者,以文砖相亚次也。墄者,为陛级也。”再如“午达”指一种古代女子的发髻式样,是东汉时期出现的新词。 《汉语词汇通史》首次利用《汉语大词典》并纠正补充其不足,对汉语史全部 37 万多个词进行研究,研究到的词汇量之多、之全,前所未有,使《汉语词汇通史》提前出现数十年,同时抓住词汇随社会而变的社会性本质和朝代因社会巨变而更替的特点,把词汇史大致按时代分为 15 个时期,突破了四分法时代过长的局限,更符合词汇发展实际情况。该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一部词汇通史,同时也是我国词汇史研究的第一部,历史阶段划分方法和各卷的内容、框架是更是全国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