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2)

知行合一王阳明(2)
作者: 度阴山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0.90
折扣购买: 知行合一王阳明(2)
ISBN: 9787559400512

作者简介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书院讲师,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的作者。

内容简介

很多弟子都希望王阳明能将《大学问》成之于文 字,王阳明高深莫测地说:“这种意思必须诸位口耳 相传,倘若用笔写下来,让人当作文章去读,就没有 意义了。” 钱德洪拒绝认可王阳明的话,他说,口耳相传固 好,但流传百世之后,恐有口误,失了《大学问》的 宗旨。 王阳明沉思许久,终于点头允许《大学问》成为 文字。 感谢王阳明,更感谢钱德洪,使我们在今日能看 到《大学问》的文字,正是《大学问》开篇的一段文 字,使我们知道了王阳明的世界观:“真君子,’会 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一家 人,把全体中国人看作一个人。他们能把天地万物当 作一个整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内心的良知使 然。他们的良知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 这就是“万物一体”,或称为“万物一体之仁” ,其实就用“仁”来贯通自己和万物。“仁”是儒家 思想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就是“爱”。中医把手脚 麻痹的人称为“不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 仁”就是具有痛痒的知觉,以生理的知觉,不断地觉 悟道德性的东西,这就是仁! 在王阳明看来,这个世界应该是以我为中心,将 天地作为躯干,把万物作为四肢百骸,然后用我的“ 仁”来对待我的躯干和四肢百骸,使躯干和四肢都得 到我的仁,并最终成仁。 这岂止是理性的世界观,简直就是动人心魄的胸 怀! 为何“万物一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我们内心 的良知使然呢?王阳明举例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小 孩儿要掉进井里时,必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害怕和同情 之心,这就说明我们的良知跟孩子是一体的。或许有 人说,小孩儿是人类,大家是同类,看到他面临危险 ,会有这种心态。但是,当我们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 悲哀的鸣叫或因恐惧而震颤不已时,也会产生不忍心 听闻或观看的心情,这也说明我们的良知与飞禽走兽 是一体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 踏和折断时,也会产生怜悯体恤的心情,当我们看到 砖瓦石板被摔坏或砸碎时,也会产生惋惜的心情,这 就是说我们的良知与花草树木、砖瓦石板是一体的。 ” 很容易想象,当每个人都把别人的冷暖悲喜当作 自己的冷暖悲喜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我要 爱天地万物,因为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正如我爱我的 四肢一样。而每个人也注定将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 都有良知。 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 良知地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这就是儒家苦 口婆心教导世人的“仁”,在王阳明看来,“仁”就 是致良知。那么,我们用良知去爱天地万物,是一股 脑地铺天盖地去爱,还是有步骤、有层次、有轻重呢 ? 有人问王阳明:既然万物一体,那《大学》为何 会说仁爱应有“厚薄”呢? 王阳明做了很详细的回答:这是天理如此,也是 良知的答案。近处说,我们的头和手足就有轻重之别 ,如果非要舍弃一面,那肯定是舍弃手足而保留头。 倘若刻板地主张万物一体,不分主次轻重,那当你的 亲人和路人都快要饿死时,你的食物只能解救一个人 ,你解救谁?自然是你的亲人。因为天理如此,良知 的答案如此。 我们要真切笃实地拥有一颗万物一体的仁心,就 必须从眼前事做起,从你最亲近的人做起。然后循序 渐进,真诚恻怛地致良知,最终就会迈入真正的“万 物一体”之境。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