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上下)
作者简介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他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底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他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则是这本1934年首次出版的《紫禁城的黄昏》。
内容简介
一 1898:戊戌风云 十九世纪这一百年中,清王朝的势力与统治权威不断 地被削弱,国内叛乱与灾难性的对外战争的双重打击,不 仅动摇了皇权的基础,而且似乎也已经拉开王朝“崩溃” 的序幕。有鉴于此,查尔斯·贝斯福爵士认为将其1899年 出版的著作命名为“崩溃”是最为贴切的。四年前,孤立 无援的中国,被它一贯鄙视和怠慢的小岛国——日本帝国 击败,台湾被日本割占。当然,如此的屈辱不是第一次, 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尽管欧洲三大列强(德、俄、法)居 中干涉,三年之后,日本帝国又强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包 括抚顺、大连港在内的东北重要地区。那时,俄国佯装正 义地逼迫日本将其归还中国,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能够在 中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势力范围,同时趁机大大增强了其 在整个东北的军事地位,成为在大清皇族“龙兴之地”占 据支配地位的势力。1898年,一位在当地居住的英国商人 说:“正是在中国眼皮底下,他们实施着对东北事实上的 吞并。”一位英国高级传教士宣称:“虽名义上并非如 此,但他和他所有的传教士都已经把东北视为俄国领 土。”那些试图了解今日东北问题背景的人,不应忽视这 样的事实,中国人没有参与任何从东北领土驱逐俄国的斗 争。毋庸置疑,如果1904~1905年在东北的日俄战争中, 日本没有击败俄国,那么今日的辽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 地区,将不仅仅是在事实上,也许在名义上,已经成为俄 国的一个省。① 然而,迄1898年底,中国丧失主权的地方不仅仅是台 湾和东北。在这一年,西方列强争夺中国港口、沿海租界 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达到了顶峰。拥有优良港口 ——青岛的胶州湾,被德国据为己有;近三百平方英里的 威海卫,成为英国租界,并被作为殖民地统治达32年之 久;与威海卫面积相当的香港,则被作为英租界租让99 年;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的广州湾,则被法国租借。意大 利对浙江沿海的港口提出租借要求,遭到中国拒绝(此事 发生在墨索里尼上台前),其内阁因未能在瓜分中国领土 的掠夺中取得与其地位相当利益而被推翻,而中国也为自 己的大胆抵制,震惊不已。 最初,西方列强们以为瓜分中国只是轻而易举的事 情,不会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哪怕一点点的抵抗和愤怒。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想法错了。于是,他们转变策略, 由赤裸裸的外部侵略改为“文化”渗透。而那些过去根本 不懂爱国主义为何物的中国人民,也开始意识到他们生活 的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民族群体构成的,他们彼此竞争 并通常相互对抗。中华民族拥有最多的人口,以及比其他 任何民族都更为辽阔的领土(如果包括各个属国)。然而 与许多版图和人口只相当于中国二十分之一的西方国家相 比,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甚微。 那时的中国人,同现在一样妄自尊大,他们无法接受 自己已长期落后于诸国的事实。他们不可能接受西方民族 或者日本人优于自己的理论,因为即使是在那些最了解这 些民族的人看来,这种理论的谬误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 拒不承认这一理论,并不仅仅因为虚荣心,而是有着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