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实用手册(学生版)

垃圾分类实用手册(学生版)
作者: 王吉良
出版社: 少年儿童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垃圾分类实用手册(学生版)
ISBN: 9787558908187

作者简介

王吉良,博士,副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或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海洋卷)、《深海探秘》、《史前霸王》等科普丛书,先后为报纸杂志撰写科普文章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

\\\\\\\"第一章垃圾,地球之灾 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垃圾就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这里所说的“垃圾”,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残留物或遗骸。我们常说,一岁一枯荣,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枯枝、落叶等废弃物就是垃圾,动物排泄物和遗骸也是垃圾,当然,沙石泥土有时也可算是自然界的垃圾。可以说,垃圾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亿万年来,自然界的这些“垃圾”并不会越积越多,而是自有一套奇妙的转化机制:大自然中有一类这样的生物——微生物,尽管它们毫不起眼,微小之极,但却是一支规模和数量极其庞大的军队,它们以动植物的残余作为“食物”,通过复杂的分解过程,不但使垃圾消于无形,“顺便”还生产出能滋养土壤的有机物。在亿万年的地球生命发展过程中,尽管“垃圾”无时无刻不在生成,但由于有微生物的存在,“垃圾”在形成后就逐渐被消解,并成为给养大自然的主要资源。动植物代谢形成“垃圾”——微生物分解垃圾,形成有机物,滋养土壤——植物从土壤中获得养分——动物从植物中获得养分(高等动物通过食物链从低等动物中获得养分)——动植物新一轮代谢形成“垃圾”,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成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密钥。 当然,自然界中也会出现极端情况,如果有些生物产生太多废弃物,超出了大自然的处理能力,垃圾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可能导致生态失衡,不仅会毒害其他生物,还可能危害自身,原本可演变为资源的“垃圾”成了“毒药”,自然界就可能出现生态灾难。这往往需要通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修复。\\\\\\\" \\\\\\\"本书以严谨详实的资料为基础,通过风趣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画面,呈现了近年来国内城市实施垃圾分类以来的成果,帮助读者认识和了解垃圾分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书中每一章节均附有思考操作题,填一填,连一连,圈一圈,让读者在阅读后能结合生活实践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思考和实践,也便于学校或相关教育机构编排相关内容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