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判的审判(罗素勋爵眼中的日军战争罪行)(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627/18/20230627184017522.jpg)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对审判的审判(罗素勋爵眼中的日军战争罪行)(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
ISBN: 9787229173333
著者 爱德华·弗雷德里克·兰利·罗素(1895年4月10日—1985年4月8日),英国著名法学家、历史作家,第二代利物浦男爵,毕业于利物浦学院和剑桥大学。一战爆发后,他离开剑桥大学加入英国陆军,三次获得军功十字章。20世纪30年代早期他开始担任军法官,1945年担任英国驻莱茵地区陆军副检察长。他以准将军衔退役,曾担任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的首席法律顾问。为表彰他在轴心国战犯审判中的卓越贡献,英国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1948年他升任军法署署长。1954年他出版了揭露纳粹德国战争暴行、享誉西方的经典著作《卐字旗下的灾祸:纳粹战争罪行简史》,随即转入专职写作。本书是《卐字旗下的灾祸》的姊妹篇,于1958年出版。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15部著作。 译者 崔学森,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留学日本福冈教育大学、九州大学和东京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当代日本政治与社会,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出版学术专著《清廷制宪与明治日本》等,在《历史档案》《政法论坛》等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翻译出版《哲学复兴的对话》《文艺复兴史》等著作10余部。 李应鹰,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企业传播、市场与公共关系专业,翻译出版《神圣罗马帝国》《圣殿骑士传奇》《西方民俗、童话及怪兽》等著作多部。
作为导论性章节,本章 会简要回顾日本在珍珠港 事件发生前10年问的政治 权力斗争,概述日本外交 政策的发展,描述其为侵 略战争所作的战前准备, 以及日本的主要战犯在这 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在那个决定日本命运的 年代里,日本军队步步为 营地摄取国家大权。虽然 也会时不时地遭遇暂时性 挫折,但它最终横行于内 阁与国会,成为一股即便 天皇的顾问们也无法约束 的军事力量。 颇具讽刺的是,日本立 国之初奉行的两条颇受日 本历史学家好评的政策, 这两条政策在日本贯彻超 过2600年,却成为日本在 20世纪实施军事扩张主义 的政策依据,这两条政策 就是“八紘一宇”和“孝道”。 简单地说,前者就是要一 统天下;后者强调恪行孝 道首要地就是为天皇尽忠 、对天皇保持绝对忠诚是 践行孝道的首要条件。 这两个看似无害和滥用 的概念,在近代被那些急 切地鼓吹领土扩张政策的 日本人,一再利用和滥用 。那些把军事侵略作为日 本国策的人,把“八紘一宇” 和“孝道”上升到日本民族道 义的高度。 为天皇实现八紘一宇是 日本人的最高目标,忠于 天皇是实现八紘一宇的唯 一途径。 大川周明博士是最初被 带上东京法庭的主要战犯 之一,但后来因精神错乱 而被法庭宣布不适合接受 审判。1924年,他出版了 一部与这个主题相同的著 作。他的观点是,日本是 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国家, 统治世界是它的神圣使命 * 日本军国主义的罪与罚 * 西方法学家视角下的施暴者与受害者 * 法庭审判证据真实还原施暴细节,重构日军战争罪行 * 中国抗战史学界泰斗张宪文担任总顾问,长崎县立大学国际社会学院教授祁建民作序,戴建兵、马振犊、潘洵、张连红、王川等多位专家联袂推荐 目前,国内抗战史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国视角,资料多来源于政府、军队,多集中于战争过程的展现,导致研究成果较为单一。罗素勋爵的《对审判的审判:罗素勋爵眼中的日军战争罪行》则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为英国著名法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罗素勋爵,曾担任莱茵河英军副检察长,并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罪行审判的首席法律顾问。《对审判的审判:罗素勋爵眼中的日军战争罪行》中的全部内容,均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包含的大量证据材料作为基础。作者以故事讲述者和法学家的眼光来分析审判记录,使战争罪行的背景得到极大的补充,犯罪者的心态受到了独特的审视。 二战中军国主义日本的伤害对象,不仅仅有中国,还有苏联、美国、英国等。日本挑战国际秩序,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对美国则偷袭其珍珠港;日本违法国际法基本准则,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违反国际战俘公约,对战俘进行肆意枪杀、斩首,动用酷刑,百般羞辱……更有甚者,以人肉为食、活体解剖和肢解人体,种种罪行,令人发指。《对审判的审判:罗素勋爵眼中的日军战争罪行》向读者呈现了日军对中国军民,以及东南亚、西方国家的战俘和平民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战争暴行。 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早有定论,不容翻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已对日本战犯进行了正义的审判,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今天的我们,铭记这段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